【摘 要】
:
目的:探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CR-POPF)的危险因素,通过早期预防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CR-POPF的发生,同时早期预测胰瘘的发生,能及时治疗并减少住院时间。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病例资料。根据国际胰腺研究组(ISGPS)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R-POPF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CR-POPF)的危险因素,通过早期预防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CR-POPF的发生,同时早期预测胰瘘的发生,能及时治疗并减少住院时间。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病例资料。根据国际胰腺研究组(ISGPS)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R-POPF组(B/C级胰瘘)和无胰瘘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的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术前检查:是否行胆道引流减黄、上腹部CT检查(胆总管有无扩张、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前检验指标(HB、WBC、ALT、AST、ALP、血糖、CA19-9、甲胎蛋白);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分段、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情况、是否放置胰管支撑管、术中出血量;术后指标:术后3天内WBC计数、TBil、白蛋白指标,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根据所列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对入院不同时间段WBC、TBil、白蛋水平行中位数分析,有意义者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价其对CR-POPF预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对125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其中男性65例(52.0%),女性60例(48.0%),年龄介于16-75岁,平均年龄54.83±12.86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14例,糖尿病5例,有吸烟史34例,饮酒史26例。行LPD手术51例(40.8%),手术时间为186~744min(430.45±121.50min),出血量为50~1500ml(297.06±259.89ml)。OPD手术68例(54.4%),中转开腹6例(4.8%),手术时间204~615min(363.21±101.06min),出血量为100~3000ml(330.14±371.60ml)。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结果诊断为恶性或疑似恶性111例,良性肿物14例。术后发生CR-POPF 19例(15.1%),其中B级胰瘘15例(11.9%),C级胰瘘4例(3.2%),无胰瘘106例(84.8%),BL 9例(7.1%)。术后发生其他并发症有电解质紊乱9例,肺炎9例,贫血6例,胆漏3例,肠漏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但胰瘘合并其它并发症概率高,预后差。根据所列指标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得出:术前CT胰管直径(7)OR(28)0.265,95%CI:0.075-0.935,P(28)0.039(8),术中胰腺质地软(OR(28)0.098,95%CI:0.019-0.489,P(28)0.005),术后3天内的WBC(OR(28)1.187,95%CI:1.036-1.359,P(28)0.013),术后3天内的白蛋白(OR(28)9.054,95%CI:2.345-34.964,P(28)0.001)是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胰管直径及胰腺质地对于胰瘘的发生呈负相关。在对围手术期WBC计数、TBil、白蛋白检验指标进行水平分析,术后3天内的WBC计数及白蛋白P值分别为0.008、0.043,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联合判断AUC值为0.723(7)95%CI:0.636-0.800(8),敏感度为89.47(4),特异度为51.89(4)。能有效预测术后胰瘘的发生。结论:本次研究125个病例中,发生CR-POPF 19例,发生率15.1%。POPF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CT提示胰管直径小于3mm、手术中胰腺质软、术后3天内的WBC计数、术后3天内的白蛋白<25g/L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在对术后不同时间段WBC计数、TBil、白蛋白的水平比较中,术后3天内的WBC计数和白蛋白联合可较好的预测POPF的发生,早期发现胰瘘可以避免向B级或C级胰瘘转变,减少死亡率。
其他文献
目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中,观察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对腹内压、肾功能、AKI发生率及CRRT上机率、肾灌注等的影响,初步评估TEA对SAP继发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否具有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组纳入2019-2020年诊断SA
目的:探究细胞焦亡在小鼠膀胱出口梗阻(BOO)导致的膀胱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作用,初步探索BOO对细胞表面整合素的影响以及与细胞焦亡的关系。深入了解和认识BOO过程中膀胱平滑肌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特点,为BOO后膀胱功能损害的预防及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人为构建小鼠膀胱出口梗阻疾病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q RT-PCR检测膀胱中蛋白及基因的变化;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观察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以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治疗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讨HBO治疗对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HBO对肾IRI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下尿路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提供相关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及射洪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受前列腺增生手术的233例患者。其中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166例,在射洪市人民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 LEP)患者67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
目的:探讨一步到位筋膜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对积水肾损伤的影响,为一步到位筋膜扩张法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小型猪可逆性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建立成年健康雄性贵州小型猪9头,选择套管法建立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切除左肾,随机分为分为假手术组(S组)、持续性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CPUUO组)和可逆性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RPUUO组),RPUUO组和CPUUO组用套管法造成右侧
目的:检测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幼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不同剂量的醋酸泼尼松龙对人成骨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TGF-β信号通路与激素性幼兔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1.60只8周龄的新西兰白兔,体重1.5~2.0kg。按随机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实验组(n=48),醋酸泼尼松龙7.5mg/kg双侧臀肌交替注射,每周两次,共注射8周;对照组(n=1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ladder obstruction index,BOOI)、改良膀胱出口梗阻指数(modified bladder obstruction index,mBOOI)与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手术效果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目的:(1)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局部移植对脊髓损伤(SCI)组织巨噬细胞表型的调节作用;(2)观察PB-MSCs移植对SCI大鼠体内局部组织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经G-CSF动员的大鼠外周血进行PB-MSCs分离、培养,显微镜形态观察与流式细胞术鉴定PB-MSCs。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Sham组、SCI组、PBS组与PB-MSCs组,
目的:为了探究脊髓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影响,建立了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组(PNI组)和脊髓完全横断联合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组(SCI组),通过检测两组模型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神经残端华勒变性情况,以及使用小RNA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筛选出脊髓调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可能的miRNA。方法:(1)建立SD大鼠PNI组和SCI组模型,分别在第0天、3天和7天观察两组模
目的:探索MDSCs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鼠骨髓炎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1)细菌生物膜克氏针的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取出,接种环无菌挑取单个菌落至15ml的氯化钠肉汤培养液中,并置于37℃的恒温摇菌箱中孵育18小时,调整细菌液浓度到1×107CFU/m L,取直径为1mm,长度为5mm无菌克氏针放置于细菌悬液中继续于恒温摇菌箱中孵育18小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