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慢性低剂量受照射人群和离体照射细胞实验两个方面,观察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对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微小核糖核酸575(micro ribonucleic acid 575,miR-575)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miR-575作为电离辐射损伤后外周血生物标志的潜力,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效应评价及开展分子生物剂量计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32名放射工作人员(117名男性,115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6.66±4.87岁。根据放射工作人员的工种不同,分为影像诊断组(n=59)、放射治疗组(n=58)、核医学组(n=58)和介入放射学组(n=57)。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及个人剂量监测,并抽取肘正中静脉血5ml,测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白细胞miR-575的相对表达量、微核(micronucleiassay,MN)率,以及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血小板(blood platelets,PLT)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b)等血液学指标。用EDTA-K2血常规管收集2名(男女各1例)健康成年人肘正中静脉血各48 ml,并分成4份,每份各有6个样品,在室温下分别接受剂量为0 Gy、0.5 Gy、1 Gy、3 Gy、5 Gy和8 Gy的X射线照射。照射剂量率为2 Gy/min,照射范围10×10cm2。随后将接受照射的血样接种于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37℃培养12h、24 h、48 h和72 h,收获培养物后分离其中的白细胞,检测各组培养物白细胞中miR-575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系统,检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和培养后的离体照射外周血中miR-575的相对表达量。使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外周血象指标检测结果:四组放射工作人员的RBC、WBC、LY和PLT计数及Hb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介入放射学组的WBC计数明显低于影像诊断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四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20.023,P<0.05)。介入放射学组人员的年有效剂量高于影像诊断组、放射治疗组和核医学组(P<0.05),核医学组高于放射治疗组(P<0.05),但放射治疗组与核医学组、放射治疗组和影像诊断组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结果:不同年龄组的MN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细胞率和MN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有效剂量≥1mSv的放射工作人员MN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种间、不同职业间MN率与微核细胞率也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miR-575相对表达量及其影响因素:不同性别、职业的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miR-575相对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不同放射工种的人员miR-575相对表达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miR-575相对表达量高于从事影像诊断、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P<0.05),但放射治疗组和影像诊断组、核医学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放射工种、工龄和年有效剂量对外周血白细胞miR-575相对表达量有影响(P<0.05),miR-575相对表达量有随年有效剂量的增加和放射工龄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5)离体照射细胞实验结果:照射剂量对辐照培养后白细胞miR-575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培养时间对其作用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0 Gy)相比,照射0.5 Gy、1 Gy、3 Gy和5 Gy后的白细胞miR-575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P<0.05),随剂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在辐射剂量为5Gy处达到峰值,到8 Gy下降,剂量-效应曲线符合二次函数方程,拟合曲线为:Y=-0.0054D2+0.0432D+0.343(R2=0.929)。结论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miR-575表达水平可能与电离辐射损伤有关,miR-575指标有作为职业性低剂量电离辐射暴露下所致损伤生物标志的潜力;在急性大剂量照射条件下,其作为生物标志亦有一定可行性,但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