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及反抗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夫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现代诗人。几十年来,海内外对洛夫诗歌的研究从未停顿。艺术风格的变迁、主题内涵的阐析、单篇作品的解读,是洛夫研究的几个主要向度。2001年洛夫长诗《漂木》出版后,历史性地梳理洛夫几十年诗歌创作,从精神层面出发,发掘一种自始至终浸润洛夫诗歌生命的总情绪,是本文特殊的研究途径,也是本文的主要意义所在。它同时关涉了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各个学术层面。 洛夫的诗歌流露了至为深重的生命焦虑。焦虑对洛夫生命的啮咬,和洛夫对这种焦虑的持之以恒的反抗,构成了洛夫诗歌一个无比深沉的主题和情绪。这是本文区别于以往洛夫研究的独特结论。 作为经历中国现代多次战乱,而又曾多年投身行伍的大诗人,洛夫屡屡面对血淋淋的死亡。对死亡的恐惧,已经内化为洛夫生命里的无意识。洛夫在《石室之死亡》里想象性地建构了一种“生死同构”的神话,从而将死亡“爱欲化”,暗示了洛夫死亡焦虑的深重以及他对死亡焦虑的想象性缓解。“此在”的存在是向死的存在,这同时意味着时间成了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洛夫诗中对时间的感伤和焦虑,由此成了对死亡的焦虑。死亡不独独是具体的“死亡事件”。奔涌在洛夫生命中的一种侵犯、毁灭欲望,作为“死的本能”,是内在于生命本身的。它对生命本体安全感尤其造成严重危害。如何纾解来自生命本体的这种“死亡焦虑”?洛夫用情欲这种能强烈触摸生命真实存在的“生”去对抗。洛夫对“神”的呼唤和寻找,更是企图用“神性”的光辉去抵抗“魔”和“兽”的侵略,去缓解死亡冲动(毁灭欲、攻击性)带来的生命本体的死亡焦虑。 作为从大陆流落到孤岛台湾的中国诗人,洛夫在“大陆”和“台湾”身份之间遭遇了失位的尴尬;尤其作为历经生命“二度流放”的华裔诗人,Canada国籍(法律身份)和中国血统(种族身份)双重身份向度,“自我”和“他者”确立的困难,使洛夫陷入进退失据的身份焦虑中无法自拔。洛夫的身份焦虑是深沉的,当人从“理性的动物”走向“符号的人”,进而陷入生存的困境后,“失根”的漂泊,也便成了人本身的内容和过程。我是谁?洛夫与二十世纪许许多多的思想者一样掉入无家可寻的焦虑中。拯救洛夫的希望,也许是努力寻找回家的路——一如归航的红鲑。然而,实际上的完全回家(回国)和精神上的完全返乡,洛夫都难以兑现。“回家”无法完全整合洛夫被现实击破的身份感。 洛夫要自救,洛夫要从“焦虑”的生命状态里跳脱出来,还须得进行艰辛的跋涉。晚年的洛夫致力于将超现实主义融入中国禅的诗歌实践,他从禅宗的“真我”和“瞬间永恒”的精神超拔里获得了神秘的启示。只有“于一切法,无有执著”(惠能语),只有使生命挣脱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部桎梏,才有希望拯救人伤痕累累的生命。但中国禅能否使洛夫彻底摆脱生命焦虑的劫数,只有靠一代“诗魔”洛夫自身的造化。 洛夫的诗歌史是一部焦虑史。洛夫诗歌焦虑的历史实际上反映了历史的焦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象洛夫这样身负劫难深重的焦虑情绪,这样持之以恒的焦虑表达的诗人,实属少见。正因为如此,洛夫其人其作,使我们每一位与文学沾缘的人,无法漠视。
其他文献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土默特土语是蒙古语方言喀喇沁土默特土语的一个分支,虽然有些学者们用传统语音学方法对该土语语音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用声学语音学分析方法进行过研究土默特土语.
王蒙在当代文坛具有双重身份:作家和批评家.他在辛勤创作小说散文诗歌的同时,也从多年的创作实践出发,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文学批评.这类文章可以称之为“作家批评”.王蒙的这些
该文所讲的"现代散文",是指"五四"以来的20世纪中国散文.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显示了写作主体生存状态与现代散文创作的密切关系,为了论述这个问题,该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