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术后泪膜、角膜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参数与角膜非球面参数的改变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状态与泪膜参数的改变,并进行各项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方法选自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2008.12-2010.2期间白内障患者102例146眼分成两组,A组为透明角膜切口组(48例71眼),B组为巩膜切口组(54例75眼)。分别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d、1w、1m、3m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泪膜破裂时间(TBUT)检查,并记录角膜离心指数CEI(Central Eccentricity Index, e),角膜Q值、TBUT值,荧光素试验分值与干眼症状眼数。结果①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天(8.500±3.477s)、1周(10.966±3.970s)、1月(13.418±3.898s)与术前(15.0±4.318s)比较有明显缩短(P<0.05),两不同切口组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素试验与干眼症状于术后1周内变化明显,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②所有患者角膜Q值手术后1天、1周、1月与术前比较,角膜Q值变化P<0.05;透明角膜切口组与巩膜切口组两组间对应观察点比较:术后第1天角膜Q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角膜非球面参数与泪膜参数的相关性:术后第一天角膜Q值改变的数值(0.132±0.139)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数值(6.500±2.111)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15,P=0.001,二者变化有相关性。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形态与泪膜参数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切口的愈合渐趋恢复;角膜Q值改变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有相关性。第二部分:超声乳化术后泪液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分析目的观察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变化、泪液相关检查参数的改变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自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2009.5-2010.8期间白内障患者患者42例57眼,其中男23例31眼,女19例26眼,年龄42~76岁,平均(61.7±9.5)岁,采用ELISA酶免测定法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与1月时泪液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并同时分析观察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清除率与泪液分泌试验的改变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超声乳化术前后泪液中EGF的含量:超声乳化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0天泪液中EGF含量分别为1723.52±54.14pg/ml (2469.33±89.48pg/ml)、(1953.11l±89.48pg/ml)与(1728.46±78.57pg/ml),其中术后1周内的含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超声乳化术后泪液清除率(TCR)在术后一天(0.401±0.053)稍有提高,较之术前(0.357±0.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余观察时段TCR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③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破裂时间(TBUT)与SchirmerⅠ试验在术后一周内变化明显,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时两观察参数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泪液中EGF含量与SchirmerⅠ、TBUT、TCR分别于术后1天与1月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中泪液EGF含量变化与SchirmerⅠ试验在术后早期具有相关性。结论超声乳化术后泪液中EGF含量短暂升高,且与泪液分泌相关,与泪液清除率、泪膜破裂时间无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视网膜缺血性损伤是指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后,恢复血液循环所致的损伤,常见于急性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由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和趋势研究,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把握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使经典与现代科学结合发展
以药用植物学特点为基础,结合教学经验和对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初步探究。
神经性耳呜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患者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流水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响声,而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是患者一种主观感觉
用GC/MS法对黄褐毛忍冬不同贮藏期(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贮藏期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52、49、41、36种挥发性成分,共确定出9
实验目的 喉鳞状细胞癌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后的生存时间以及功能的保留都有明显提高,但对于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