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时春(1509-1568),字景仁,号浚谷,陕西平凉人。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靖八才子”之一,据《明史·陈束传》载:“时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谓束及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也。”赵时春活跃的时期是前七子向后七子过渡的时期,其文学活动范围相当广泛,他曾是前七子的追随者,又是六朝初唐派的参加者,同时也是唐宋派的羽翼,总体而言他是明代复古派的一员。其文学作品丰富,诗歌存有1500余首,散文存有300多篇,明清著名文人胡松、李开先、徐阶、周鉴、王崇古、李贽、何乔远、钱谦益等对赵时春的创作都有过肯定,胡松赞其诗文“豪如太白而不淫,雄如子美而多变,疏畅跌荡如司马子长、班叔皮”。可见,赵时春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在明代文坛上是相当卓著的,而目前学界却甚少对其进行集中探讨,本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赵时春的关注。论文以赵时春现存的创作为依据,以赵时春的传记、行状、专集序跋等材料作为参考,将赵时春的生平、交游等情况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本篇论文还将把赵时春放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客观背景下,加以系统的认识,从而全面、深入地分析、总结其文学理论及诗歌、散文创作特色和成就。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赵时春及其诗文进行论述:第一章考察赵时春的生平、家世及文学交游情况,探讨赵时春文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赵时春生活于正德、嘉靖年间,政局不稳,文学群体更迭频繁,政局及文坛的特殊局势,使得赵时春仕途坎坷,在文学交游上与各个群体皆有来往。第二章以其散文及诗歌创作为底本,归纳总结赵时春在此环境下形成的文学观念,并注意到其文学观念前后的发展变化。赵时春在文学思想上前期主张“求真求善,情由心生”及“以文鸣道,蕴藉典雅”,后期因仕途经历及心学的影响,更看重文学的载道功能,形成了“道重于文,以道为文”及“脱去文饰,返璞归真”的文学思想。第三章分析其诗歌创作及成就,主要将其诗歌从情感意蕴上进行分类,从而分析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特色。在情感意蕴上,赵时春的诗歌可分为“忧民伤时,纪事存史”的纪事诗,“感叹身世,自抒怀抱”的抒怀诗及“徜徉山水,寄情田园”的纪游诗三大类。他的诗歌特点是:情感充沛,归于抒情;潜心学杜,意境雄浑;追求情韵,清新秀逸。第四章分析其散文创作及成就,主要分析其记叙散文及序跋散文。其散文或议论,或叙事,或写景,或写人,各具风姿,从而展现了作者的散文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