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是一个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强国,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瞩目,但是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双元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思辨的德国人对其大胆变革,进行了完善与补充。20世纪90年代以来指导德国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是“工作过程导向思想”,本论文对该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研究了工作过程导向思想的沿革及诞生背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的思想中即可见其端倪,后经过凯兴斯泰纳等教育家的实践与发展,并经20世纪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反复实践,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德国经济发展的压力、现代企业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的体制演变、“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人口变化带来的培训实习岗位短缺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德国诞生了工作过程导向思想。工作过程导向思想产生于理性主义的德国是一种必然。它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在终身职业教育思潮中受到德国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工作本位学习理论和人格本位教学观的影响而发展出自身的理论。工作过程导向思想以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发展为基础,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准则,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指导原则,在职业学校实施“学习领域”课程并在企业推行学习型企业模式,为职业教育指出了一条新颖的发展之路,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开放性的选择,为学习者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本论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作过程导向思想的价值。认为该思想具有关注个体成长的终极价值,满足企业、经济与职业学校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它还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职业”,本质是“实践”,“校企合作”是一条有效路径,因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最后论文结合中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这一热点话题,思考中国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