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但高温高湿、相对密闭的设施生产环境,导致虫害发生严重,极大影响设施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害虫防治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农药传统的施药方式(叶面喷雾、灌根)存在药剂利用率低、过量施用、误伤天敌、污染环境等问题,亟须探索新型的精准施药方式。本研究为熟化蔬菜茎部微量用药新技术,以黄瓜瓜蚜为研究对象,选择内吸性杀虫剂啶虫脒,以常规施药方法(叶面喷雾、灌根)为对照,研究茎部用药方式下啶虫脒对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黄瓜植株内的分布传导特点;同时测定黄瓜植株不同部位的啶虫脒残留,确定啶虫脒不同施药方式下的消解动态;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研发该药剂新型施药方式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同时提取出黄瓜茎部用药技术的重要参数,确定茎部施用啶虫脒的药剂浓度、用药时期和用药次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别采用黄瓜植株叶面喷雾法、根部内吸法和茎部内吸法3种方法测定了啶虫脒对瓜蚜的生物活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施药方式处理对黄瓜瓜蚜室内防效的持效期。结果表明:啶虫脒不同施药方式处理对瓜蚜的生物活性差异较大。药剂处理48h后,其对瓜蚜具有一定的触杀、胃毒活性和较高根部内吸活性,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4047mg/L和2.9278mg/L;茎部内吸活性相对较低,LC50值为21.2260mg/L。啶虫脒不同施药方式处理对瓜蚜室内防效的持效期差异明显,茎部用药后7-28d,药剂对瓜蚜的致死率没有显著差异,稳定在95.7-100%范围内;叶面喷雾处理后7-21d,致死率在70.1-100%范围内,28d以后降至70%以下;灌根处理下,第7d瓜蚜致死率为38.4-100%,之后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说明啶虫脒通过茎部用药对瓜蚜的速效性一般、持效期最长(大于28d),叶面喷雾速效性最好、持效性一般(小于21d),灌根处理速效性一般、且持效性较差(小于7d)。同时也表明茎部内吸活性相对较低与药剂对瓜蚜的作用时间短有关。 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茎部用药、叶面喷雾和灌根3种施药方式处理下,测定了啶虫脒在黄瓜植株地上整株及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在黄瓜苗单株啶虫脒有效成分用药剂量1.0mg条件下,茎部用药处理的啶虫脒在黄瓜植株整个地上部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药后7d达到峰值40.7mg/kg,且药后3-28d地上整株啶虫脒含量始终高于其他施药方式;灌根方式处理下,啶虫脒含量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于药后3d达到峰值6.4mg/kg,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偏低;而叶面喷雾方式处理下,啶虫脒含量随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对植株不同部位的啶虫脒累计含量分布进行比较,发现施药初期(药后2h),啶虫脒茎部用药处理下的沉积量为下部叶片>茎部>中、上部叶片,灌根处理为下部叶片>中、上部叶片>茎部;施药中期(药后7、14d),各部位叶片中药剂沉积量差异性减小,具体表现为中部叶片>下部叶片>上部叶片>茎部;施药后期(药后28d),下部叶片枯萎,药剂沉积量为中部叶片>上部叶片>茎部。说明啶虫脒在黄瓜植株内具有较好的自下而上的传导特性,茎部用药的药剂利用率明显高于叶面喷雾和灌根。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田间大棚种植条件下,研究了啶虫脒通过黄瓜茎部用药和叶面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在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液剂按照有效成分144g/hm2(推荐高剂量的2倍)施药1次,茎部用药处理后啶虫脒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008mg/kg和0.0004mg/kg,于药后7d达到峰值0.2013mg/kg和0.0092mg/kg,之后呈负指数函数的趋势消解,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00d和7.96d,药后28d消解率为69.25%和92.96%;叶面喷雾处理下的消解动态呈典型的负指数函数趋势,在果实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888mg/kg和0.0290mg/kg,半衰期为1.73d和2.86d,药后28d消解率为96.04%和90.34%。2种施药方式按照有效成分72g/hm2(推荐高剂量)和144g/hm2(2倍推荐高剂量)施药,果实和土壤中啶虫脒最终残留量的检出浓度均低于0.1mg/kg。推荐高剂量处理下,啶虫脒叶面喷雾在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均高于茎部用药;2倍推荐高剂量处理下,啶虫脒叶面喷雾在果实中的残留量稍低于茎部用药,在土壤中稍高于茎部用药。说明啶虫脒通过黄瓜茎部用药在果实和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低于叶面喷雾,但是按照推荐剂量施药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施药方式。 4.明确茎部用药配套载体研发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用药部位是子叶下茎基部,全生育期施药1-2次,可随黄瓜的绑蔓管理同时进行;同时注意用药浓度800mg/L以上会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