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对肠道粘膜屏障与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li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和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免疫失衡、肠粘膜屏障损伤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雌激素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肠道粘膜屏障具有潜在影响,且已知在亚洲国家,女性IBD发病率低于男性。雌激素通过与核受体ERα、ERβ 或 G 蛋白偶联型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结合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其中,GPER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虽然已有报道,但对其在肠道中的确切定位和功能仍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阐明GPER在肠道中分布的特点,在了解肠道粘膜屏障相关免疫细胞特异性表达GPER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 GPER对肠道炎症和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GPER基因报告小鼠(GPER-cre-tdTomato或GPER-cre-ZsGreen小鼠),观察GPER在小鼠、大鼠以及IBD患者肠组织中的分布;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D患者不同炎症程度的肠道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丰度。利用双基因报告小鼠(CX3CR1-GFP/GPER-cre-tdTomato)、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基因报告小鼠(CX3CR1-GFP)以及免疫荧光标记(F4/80或CD11c),检测GPER阳性免疫细胞的类型。最后通过比较野生型和GPER-/-小鼠之间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严重程度以及肠通透性(FITC-dextran),探讨GPER对肠道炎症和粘膜屏障的影响。[结果]大鼠肠固有层内可见具有GPER免疫荧光活性的细胞,肠神经节内也检测到GPER免疫荧光活性。在GPER基因报告小鼠中,不仅肠神经系统具有GPER+神经元,肠道固有层中也可见GPER+细胞。特别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些GPER+细胞紧邻肠道上皮细胞的基底侧,并且大肠固有层中的GPER+细胞数量远高于小肠固有层。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肠道固有层GPER+细胞表达Iba-1、F4/80和CD11c免疫活性,提示它们是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巨噬细胞或者树突状细胞。在3%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中,GPER-/-小鼠表现出更明显的体重减轻、更高的疾病活动指数、死亡率和病理学评分。对IBD患者肠粘膜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PER+细胞分布特征与小鼠和大鼠相似,并且蛋白印迹分析显示在炎症组织中GPER蛋白表达增加。[结论]GPER在肠道中具有特征性的分布,主要表达在肠神经元以及固有层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亚群,GPER+免疫细胞的数量从小肠至大肠呈现梯度增加的现象,IBD患者肠道炎症组织中GPER的蛋白表达量增加,提示GPER可能对肠道免疫和炎症反应发挥调控作用。在DSS诱导下,GPER缺失小鼠较野生型小鼠呈现更严重的炎症表型,提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上的GPER具有重要的抗炎作用,是炎症性肠病的潜在干预靶点。
其他文献
[目 的]应用META分析探索中药制剂在百草枯中毒治疗中的作用,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提供客观依据。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中国国内百草枯中毒的近期生存率、Pa02、ALT、AST、BUN、CR、WBC、CRP的变化。[方 法]计算机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10日,检索PubMed(16 篇)、EMBASE(21 篇)、Cochrane(1 篇)、CNKI(1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已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对各学科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生物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课堂的进一步优化,针对导入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展示、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做出优化,全面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全面发展。
[目 的]分析256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组织中Ki-67指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分析Ki-67指数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进而探讨Ki-67指数在评估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 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的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外科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检查(HE形态和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确诊为GIST的患者。排除标准:术后复发
[目 的]验证不同亚型的人乳腺癌细胞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HER-2、EGFR蛋白的表达量与曲妥珠单抗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
[目的]以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长期不进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HIV-1抗原特异性单个记忆B细胞的受体(B cell receptors,BCR)特征,了解记忆B细胞BCR特征和功能相关性,为探索HIV-1感染长期不进展者产生广谱中和抗体及抗体亲和力成熟的体液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为HIV-1
[目 的]通过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为参照,探讨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在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2月昆明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经营方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销售模式需要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及时做出转变。对于石油化工产品来说,要结合自身特点,实现现代化营销转型,创新自身营销方式,满足社会不同客户需求,提升石油化工产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促进石油化工产品销售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在此背景下石油化工产品销售可以向网络销售转变,也可以为客户定制个性产品等其他创新销售方式。本文就市场营销角度,对石
[目 的]1.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微生物室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间分离鉴定保存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s-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了解CRPA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背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2.测试CRPA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
[目的]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重要的物理屏障,承担着诸多且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及病原微生物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皮肤破损。皮肤破损后内环境稳态的重建重要先决条件就是伤口的快速愈合,而创伤愈合的过程有序且复杂,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发展为慢性创伤或肥厚性瘢痕愈合。现有促创伤修复药物及治疗手段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寻找新型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类药物至关重要。两栖动物
[目 的]1、研究健康孕妇在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PT、APTT、TT、FIB、FⅡ、FⅤ、FⅦ、FⅩ、FⅧ、FⅨ、FⅪ、FⅫ)和血栓相关指标(AT-Ⅲ、FDP、DD、vWF:Ag、FM)水平的差异,并观察这些指标在妊娠期的变化趋势。2、建立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与血栓相关指标的参考区间,并对所建立的参考区间进行验证,为预防和诊断孕产妇出血及血栓性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 法]选取2019年11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