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传统治疗与综合治疗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并且对患者术前功能进行评价,探索一套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同时为优化老年骨折的团队治疗提供循证医学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前瞻性研究,研究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的300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治疗资料、术后并发症、再骨折及死亡率统计分析,同时对患者术前ASA评分与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疗效进行了比较。本数据由作者采用SPSS13.0软件操作平台进行统计,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各变量及差异分别逐个进行单因素x2检验或t检验,定量资料以x|±s表示,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57人,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病例共计3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148)和对照组(146),其中6例患者由于不能符合手术要求停止手术。其中股骨颈骨折19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术前有合并症患者158例(81.44%),其中以并发心源性疾病最多(150例)。2、综合治疗组平均年龄(78.76±7.32)岁(60~88岁),传统治疗组平均年龄(80.00±7.06)岁(66~103岁),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912,P=O.364>0.05)。综合治疗组男62例(41.9%),女86例(58.1%);传统治疗组男60例(41.1%),女86例(5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O.019,P=0.906>0.05)。3、综合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7-18天,平均(12.38±2.64)天,传统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8-22天,平均(14.72±4.66)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6,P=0.005<0.05)。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89例,住院期间各种并发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3月,6月,9月,12月两组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再骨折方面,两组在术后3月,6月,9月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2月综合治疗组的再骨折发生率与传统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说明术后12月以后,综合治疗组的再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5、根据ASA评分、DORSSSP预测,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48例、97例,而实际发生并发症89例。前者预测值显著高于实际值,后者预测值和实际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评分预测死亡例数67为,实际死亡28例,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实际值。DORSSSP预测死亡例数31例,最接近实际死亡例数。6、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术前及术后的2W,4W,8W两组间Singh指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2W综合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5),说明术后12W以后,综合治疗组的Singh指数级别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7、在DPD/Cr方面,两组在术前及术后的2W,4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8W,两组间P=0.004<0.05,术后12W,两组间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8W以后,综合治疗组DPD/Cr低于传统治疗组。8、综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的患者伤前两组患者FRS评分相似;术后3月,6月,9月,12月两组FRS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12月以后日常生活能力均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但比较患者在术后12月时间点,FRS评分差值(FRS术前-FRS术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00<0.05)。9、在Harris评分上,术后3月,6月,9月,12月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比较患者在术后12月时间点,Harris评分差值(Harris术前-Harris术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85,P=0.000<0.05)。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而言,综合治疗对于其术后生活与功能恢复上明显好于传统的治疗方法。2、综合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在死亡率上二者无明显差异,但在远期治疗上来看,综合治疗可减少患者再骨折发生率。3、ASA评分预测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虽有一定误差,但在临床上简便实用。与ASA评分比较,DORSSSP与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并且能够较为客观的预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4、多科室共同合作的综合治疗模式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临床路径提供了循证医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