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到2012年1月期间165例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回访信息,并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出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计算出各组间的生存率差异。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65名患者中,80人死亡(48%),78人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47.2%),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43.3%、29.4%。术前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门静脉癌栓类型、卫星灶及术中输血是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卫星灶及门静脉癌栓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门静脉癌栓类型、卫星灶及术中输血影响手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预后。对于术前血清AFP≥2000ng/mL,肿瘤≥5cm及肿瘤无包膜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门静脉主干时,手术治疗并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目的:对比手术及TACE治疗各型HCC合并PVTT的效果,探讨各型HCC合并PVTT更适合何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65例行手术治疗及306例行TACE治疗的HCC伴PVT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回访信息,并将其按门脉癌栓分型分成4组,比较各组手术及TACE治疗的生存率,再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组间协变量,再次分析以上指标。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差异用Log-Rank检验。结果:471名经PSM匹配后保留手术组、TACE各108人。匹配前手术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43.3%、29.4%;TACE组患者为29.3%、7.6%、4.5%。手术组生存率要优于TACE组。匹配后手术组生存率仍然要优于TACE组。亚组分析中,Ⅰ型PVTT患者匹配后保留手术组、TACE各22人。匹配前手术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6%、59.6%、35.8%;TACE组患者为42.3%、16.6%、10.0%。手术组生存率要优于TACE组。匹配后手术组生存率仍然要优于TACE组。Ⅱ型PVTT患者匹配后保留手术组、TACE各56人。匹配前手术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3%、44.4%、35.8%;TACE组患者为33.6%、8.2%、4.7%。手术组生存率要优于TACE组。匹配后手术组生存率仍然要优于TACE组。Ⅲ、Ⅳ型PVTT手术组与TACE组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中期生存时间均小于6个月。结论:在同等条件下,手术治疗HCC合并PVTT效果优于TACE。对于Ⅰ、Ⅱ型癌栓患者,手术治疗要比TACE治疗有更好的预后。而对于Ⅲ、Ⅳ型癌栓患者,手术治疗并不能取得比TACE治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