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章试图从心理学、社会语言学、文体学以及文化的角度对洛丽塔的汉译本进行简评。心理学方面,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考察,我们了解到心理活动往往是转瞬既逝、时有时无、不可为外人所道,晦涩难懂的。然而,汉译本中大量固有的,俗套语的广泛使用不符合心理活动的特点,因为这很容易让读者猜测其意,从而使原作者纳博科夫通过运用多如繁星的学术词汇而刻意创作的审美情趣丧失殆尽。从社会语言学方面来考察,译本不十分完美,因为译文中译作者使用的汉语词汇不具有职业,年龄,身份,区域等特征。文体学方面,原文中某些特征成功地被译成中文,如排比等;原文中某些典型的文体特征未能成功地用汉语表达,如元音押韵,头韵等。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译作者的成功所在,因为翻译具有多国生活背景,通晓多国语言的作家纳博科夫的作品,实在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归化与异化、音译、直译与意译、省译与增译、加脚注等,译作者于晓丹成功地启到了一个文化使者的作用。 根据目的论,本论文作者分析了汉译本的优点与缺点。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和雷斯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论大胆摆脱等效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及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翻译理论界包括中国译学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这就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目的法则。目的论的另外两个原则是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也称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语际连贯又叫忠实法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的(Nord, 1997:32-33)。小说的原作者和译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毫无疑问原作者在创作该小说时的目的与译者翻译该小说时的目的可以肯定地说是不同的。然而该小说的译者竭尽全力地将原文内容展现给读者。本论文撰写者认为:译文对原文场景的翻译很到位,同时存在很多不妥当的句字,特挑出来与大家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