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以精美独特的“野兽纹”著称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类青铜器大量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整理,导致大量珍品流失国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保护,我国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系统。然而截至目前,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考古学领域,很少有从艺术学与民族学视角所做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这便是笔者特别关注并确立本选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缘起,意在探索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成果、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演变、生态环境、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还原”。结合上述“背景”,分别研究(饰有动物纹造型或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典型特征的)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提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乃起源于农耕社会而成熟于游牧社会,它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其中气候“干冷化”使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加剧,间接导致铜刀造型的成熟先于动物纹饰件,而北方地区铜锡矿资源的分布状况,也直接影响了早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规格与形制。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可分为浮雕与圆雕两类。笔者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动物纹浮雕主要有五种构成样式:1.表现动物头部或全身侧面特征的、属“原初形态”的单体动物纹样式;2.由单体动物纹沿着虚拟中轴“镜像”生成的轴对称构成样式;3.单体动物纹围绕底端中心点旋转而生成的中心旋转构成样式;4.单体动物纹通过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生成的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5.借助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表现视知觉动力的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由1-4可视为单体向复合纹样的演进过程,体现对装饰意味的追求。第5种是从现实动物咬斗情景中抽取出来的、以“合”的图像表现“分”的力量的构成样式,体现对武力与坚韧意志的崇尚。
  鄂尔多斯式动物主题圆雕分为双兽组合与群兽组合。双兽组合多对称设置、重心后移、重力前倾营造恭谨肃穆的氛围,用作辕饰或竿头饰妆点仪仗;群兽组合以不同姿态动物造型营造自然生活气息,用作明器服务灵魂。不同的使用功能决定着不同的组合形态与情感表达。
  对应北方族群的信仰,可以发现动物纹饰件主要作为“神灵”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其主题的意义比造型和形式更重要。早期的造型简练而粗犷,代表先民们虔诚信奉的神灵、寄托着生之祈盼,在审美形态上体现出一种“纯朴之美”;战国晚期匈奴强盛,族群精神影响造型艺术风格。虎、野猪、“怪兽”等主题通过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展现力量、制衡、坚韧、悲壮,在美学形态上体现为一种“崇高之美”;游牧经济形成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简便易行的法律制度、节约务实的规约习俗无不与游牧生业模式紧密契合。动物纹饰件单纯的主题、简洁的形式、精巧的形制、便携的特点均适宜以节约、务实为“生存原则”的游牧生活,在审美形态上体现为轻松、便捷、适宜的“简约之美”。
  匈奴衰落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北方草原为鲜卑人所继承,但主题、风格、材质、工艺均有所改变;向南,其已传至江苏及两广地区;向西,流传至天山、阿尔泰山脉以及乌拉尔地区。但是,随着北匈奴在“西迁”路上与异族文化不断融合,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也逐渐容纳新“成份”、汇入新文化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仅具有装饰意味的“造型元素”。
其他文献
在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档案工作者的自我身份认同状况和社会大众对档案工作者的认同状况。发现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自我身份的认同焦虑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情感体验不佳、职业环境满意度低和从业意愿低等几个方面;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认可程度低,主要体现为对档案工作的价值认可度低、认为档案工作者综合素养不高和档案利用体验满意度低等几个方面。档案工作者身份认同危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技术常常是作为非常重要的控制变量来构建模型,而其他因素如:汇率、经济波动等也会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是在早期的模型中却没有考虑进去。通过对后发经济体汇率调整的增长效应进行研究,横向比较后发经济体长期汇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寻找成功实现赶超的各后发经济体汇率调整和经济增长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一般规律,为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待汇率的调整对经济增
学位
在世界各国的长期发展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异日益显著,经济增长差异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传统经济学理论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解释这种差异的来源,虽然这些理论给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但它们却无法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对待创新与资本积累的态度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创新,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一些国家却恰恰相反,而人力资本概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困境,人们发
学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成为对中国实施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最多的经济体之一。这些非关税壁垒种类复杂,覆盖我国各个产业,已成为影响中欧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从源头上认识欧盟对华非关税壁垒决策的制定逻辑,理解和把握欧盟相关贸易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以欧盟对华非关税壁垒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动因展开研究。  论文运用理论分析、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
学位
蒙古国是一个地处亚洲的内陆国家,位于中国以北、俄罗斯以南。历史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曾经主宰过蒙古高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7世纪末被纳入清朝版图。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覆亡,外蒙分裂势力趁机倒向沙俄,宣布独立。在整个冷战时期,蒙古国一直都附庸于苏联,对华政策也紧随苏联。但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解体后形成的新国家对蒙古国的控制力也日渐衰落,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