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唐代中期翰林学士院制度进行专门研究。全文分六章。唐代中期以后,中央决策权力由宰相为首的中书门下体制转向分由该体制和翰林学士院、枢密使分掌的格局。唐代由安史之乱后结束了其全盛时期,中枢权力也趋向集中以应对动荡的形势,翰林学士由起初的以技艺和词学等侍奉皇帝的内廷官员逐步分离出来,开始由中央官员选拔,或为专事草制诏命,参议决策的官僚群体,这些官员从外朝选拔,不断入禁中履行翰林学士的职能,并迁转出院任职乃至成为宰相,翰林学士制度成为唐代选官的一种方式,也成为皇帝充分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控制宰相权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制度下,在庶族地主通过任翰林学士得以更大程度上参与政权的同时,唐以来渐趋没落的的士族地主也籍以科举及第身份通过任翰林学士一职得以改变其衰落的家族地位或借以保持其较高的家族名位。本文第三章论及翰林学士院制度的起源及其若干背景,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院的设立是翰林学院制度建立的标志,并经过了逐步演变的过程,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翰林学士院制度的发展及成熟,翰林学士院制度不仅建立起自身的选任、职掌,俸给的相关规制,其职位也略有分化,其次,第三章主要涉及知制诰和承旨学士,中书舍人之间的联系,翰林院使的设立,翰林学士的入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参与政务的重要作用。翰林学士得以进而锻炼行政能力,其中许多被提升为宰相,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区别于外朝的翰林学士的迁转方式实现的。因而本文第五章主要研究翰林学士的选任、迁转和出院,翰林学士由主要为有科第出身的中下层官员成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中高级官员。最后,科举制度成为翰林学士的一项主要来源,也成为不少衰落的士族地主振兴门第的一个重要途经。翰林学士院制度是唐代设立,历经一千余年不断变迁、发展,本文的最后一章讨论了唐代中期翰林学士院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和高级官吏培养制度的最高层次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