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按可比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5%,被称为“世界工厂”。虽然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但生产效率却远低于美国。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一直是以消耗资源、能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出现,迫使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而按照社会化大分工,从制造业中分离并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在制造业升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特别是将制造业升级细分为四类升级时,生产性服务业能否对这四类升级有推动作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通过2002、2005、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内部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关系,得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其次,先从理论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构建了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三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进行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有推动作用,但推动力度并不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升级有正向影响作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次年的制造业升级有正向的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对低技术、中低技术、高技术三类制造业升级均表现出正向影响作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推动力最大,房地产业次之,金融保险业最弱。再次,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制造业的四类升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四类升级均有推动作用。具体到制造业内部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仅仅停留在低端制造业上。最后,提出了通过建立并完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而推动其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力度,同时对制造业升级进行路径选择,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