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策略及发病机制的探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发病急、病情复杂、死亡率高,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两种,第一种为DeBakey分型,其按照内膜破口的起始位置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三型(Ⅰ型:破口起自主动脉近端,延伸到头臂血管以下;Ⅱ型:破口起自近端但限于升主动脉;Ⅲ型:破口起自降主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下),第二种为Stanford分型,其按照夹层累及的范围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两型(A型:升主动脉受累;B型:升主动脉不被累及)。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0天内死亡率明显高于B型,因此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一旦被确诊,需立即行急诊手术或限期手术治疗。主动脉外科手术是心脏外科手术中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式之一。近年来国内针对A型主动脉夹层多采用由安贞医院孙立忠教授创立的孙氏手术,少部分专家会采用Spielvogel D所创立的Y型人工血管吻合技术,这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两种手术方式难度均较大,其中Y型人工血管技术对于外科手术者要求较高,目前能熟练完成该手术方式并且能得到满意的临床结果的治疗中心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本研究参阅了大量的有关该技术的文献,结合孙氏手术提出了改良想法,采取Y型人工血管吻合技术联合股动脉转流(Femoral Artery Bypass,FAB)及一分钟停循环技术(One Minute Systemic Circulatory Arrest,OSCA),并付诸实践。另外,对于主动脉夹层这一病情复杂、预后差的疾病来说,针对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层面上的认识越充分,越能够起到帮助临床诊断和提示预后的作用。目前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机制已经有多个方向的研究,大多研究主要集中于疾病遗传多样性、发病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病理学,然而针对该疾病发病潜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尚且有限。因此一方面从外科手术技术层面入手,改良现有的手术方式,降低手术门槛,提高生存率;另一方面从分子机制层面去探究其发病机制,以期能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早期或未发病时及时预警,及早干预。本研究旨在研究改良Y型人工血管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对术中指标及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并探究疾病的关键因子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其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改良Y型人工血管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研究目的:应用Y型人工血管技术行主动脉弓置换,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重要术式之一。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应用股动脉转流技术(FAB)和一分钟停循环技术(OSCA)对Y型人工血管技术进行的改良,并对比评估了 FAB和/或OSCA术式改良前后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短期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入组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改良Y型人工血管技术的51例患者,其中23例患者采用股动脉转流技术(FAB)改良的Y型人工血管技术,28例患者采用股动脉转流技术(FAB)联合一分钟停循环技术(OSCA)改良的Y型人工血管技术。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前年龄、体重、慢性病史等指标,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等指标,术后短期生存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呼吸机支持时间、肾脏功能等指标,评估短期预后,并与采取传统Y型人工血管技术的患者做对比。研究也对传统Y型人工血管技术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文献复习和综述。结果:接受股动脉转流技术的患者(FAB组)的数据显示,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死亡(30天生存率91.3%),2例患者(8.7%)出现腰部以下瘫痪,5例患者(21.7%)在出院前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15例患者(65.2%)进行了大于2天的呼吸机支持,8例患者(34.8%)进行了大于5天的呼吸机支持;数据提示与接受传统Y型人工血管技术方法的患者相比,接受股动脉转流技术的患者在停循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温度方面具有优势。与FAB组相比,同时接受股动脉转流技术和一分钟停循环技术的患者(FAB+OSCA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急性肾衰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监护室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有缩短。结论及意义:本研究阐明了应用FAB和OSCA行改良Y型人工血管技术的详细步骤,综述了手术过程中常温状态下完成弓上分支的吻合操作的优势和外科医生应用改良Y型人工血管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有效降低手术难度的体验。短期预后随访发现接受改良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表现出较少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和较为满意的术后短期预后,为改良Y型人工血管技术的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 Ftx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探究研究目的:血管内皮功能破坏是主动脉夹层形成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旨在阐明lncRNA Ftx在主动脉夹层疾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蛋白质谱探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和过程中关键因子,并在细胞实验中进行初步验证。研究方法:临床纳入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实验组,取主动脉夹层病变组织标本;12例非主动脉夹层患者(冠脉搭桥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取正常升主动脉组织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组织标本中lncRNA Ftx的表达。以慢病毒为载体构建Ftx敲低和过表达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分别以空载质粒为对照,行高分辨率液相色谱-串联蛋白质谱分析,探究Ftx对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和过程中关键因子,并针对有价值的蛋白在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Ftx对其调控趋势。结果:临床标本检测数据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组织中lncRNA Ftx较正常主动脉组织明显上调。经qRT-PCR验证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中Ftx的表达被成功干扰或过表达;蛋白质谱质分析共定量到4348种蛋白质,参与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功能变化和细胞代谢相关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其中,在细胞增殖和生长过程种起关键作用的异染色体同源物蛋白1(Chromobox homolog 1,CBX1)在Ftx缺失时发生上调,在Ftx过表达时明显下调,这种负向调控在细胞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结论及意义:本研究表明,lncRNAFtx在主动脉夹层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Ftx的表达水平,能够调控细胞的多个生物学功能。CBX1可能是其中关键的蛋白,Ftx可能通过负调控CBX1的表达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增殖功能,从而影响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它是我国第三大常见癌症,死亡率也位居第三位。对于东亚人尤其是中国患者而言,胃癌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是可切除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根治性切除和D2淋巴结清扫术及术后辅助化疗,术后仍有高达57%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这可能与胃癌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大部分患者已是局部进展期有关。对于可行胃癌根治性切除
学位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党的伟大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政治文化健康与否,不仅事关党内政治环境的优劣,而且事关党的领导执政地位巩固与否,事关党自身和领导事业的兴衰荣辱。在一定意义上讲,党的百年成长进程,本身就是一个用先进健康党内政治文化滋养全党、引领社会的过程。百年以来,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奋斗历程中所铸就的优秀党内政治文
学位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NHL亚型,占成人初治NHL的40%以上。虽然以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地改善了 DLBCL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40%左右患者难以得到理想的临床疗效,发生耐药或复发。尽管二线治疗和挽救性
学位
研究背景及存在的科学问题昆虫的变态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我们所研究的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属于完全变态类昆虫的一种,其组织形态变化极为显著,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20E)和胰岛素样肽(ILPs)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的20E信号途径和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IIS)途径(简称胰岛素途径)存在拮抗作用。类固醇激素20E启动昆虫的蜕皮和变态,20E进入细胞内可以与其核受
学位
第一部分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引起的住院率及病死率比较高。目前国内外关于CAP的病原学系统性的研究多见于儿童。而关于关于成人CAP的系统性研究不多,多数研究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情况进行阐述。早期,我国较为大型的临床研究为刘又宁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成人CAP的病原学研究。近年有王辰院士、曹
学位
自13世纪意大利“法则区别说”诞生以来,欧洲学者孜孜以求法律选择的最佳方法,推陈出各种理论学说,奠定了冲突法的早期发展。二战后,深具普通法特色的美国现代冲突法理论独树一帜,轰轰烈烈的“冲突法革命”不仅开启了美国冲突法的现代进程,也贡献了众多新颖别致的现代学说。当代冲突法正是建立在各种学说相互激荡和融合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强烈的理论特性,即复杂的外在形式和多元的内在价值。然而,冲突法的这种理论性不仅体
学位
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严重创伤性疾病,致死致残率高,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现代以来,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功能康复治疗、高压氧治疗、手术干预治疗、红光、微波等各种辅助治疗被应用于治疗SCI及其相关并发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均不能彻底治
学位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主要的癌症致死原因,随着外科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快速发展,乳腺癌的死亡率总体有所下降,但是仍有接近90%的乳腺癌最终死于转移。目前广泛认可的肿瘤的转移模型是“种子和土壤”假说。肿瘤细胞要转移到远处脏器,不仅需要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而且需要支持其转移的微环境。肿瘤转移主要有两种经典的模型,一种是线性转移模型:原发肿瘤内部异质性的细胞突变,形成新的克隆在靶器官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迄今为止,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仍是挽救终末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首选治疗手段,而移植物能否存活是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前提。目前已知影响移植物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是同种移植后必然发生的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急性移植排斥的发生率最高,严重影响移植器官的生存。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发现和应用,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降低,生存期不断延长,但文献报道移植物长期存活状况并无明显改善,相关的机理目前尚未完
学位
第一部分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在预测HER-2 2+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其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复发转移率高、预后不良。自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及拉帕替尼等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