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舵/鳍联合减摇的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3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舶运动的动态特性除了与海洋状况密切相关外,还受风、浪、流等各种干扰,而且由于船型和载重的不同,船舶所受到的水动力负载和干扰情况非常复杂。这使得船舶控制系统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船舶运动是极其复杂的运动,给船舶的运动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在中大型船舶的控制中,艏摇和横摇是主要的控制对象,本文以某船型为例,采用对不确定性及其干扰抑制针对性强的鲁棒控制理论,设计了舵鳍联合减摇系统,并通过设计模糊参数自整定PID进行了航向控制。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之前,先对该船型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在建模中全面考虑了海浪对船体的干扰,以及船舶舵机、鳍机的非线性限制,为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控制器奠定了基础。对于横摇的控制,国内外的对舵/鳍联合减摇的研究,都还是处于理论分析阶段,而且基本上都忽视了减摇鳍控制回路与舵减摇控制回路、横摇与艏摇之间的耦合作用等。大多也没有考虑如何合理的进行系统的综合设计,以达到最优的减摇效果和系统性能等等。另外,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船舶运动的线性模型,对于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模型不确定性,包括航速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海浪干扰引起的不确定性、各种未建模动态不确定性等,也没有深入的分析。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从控制算法上加以改进,应用H_∞混合灵敏度算法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将会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耦合作用,给出一套详尽的设计方案,使系统的性能最优并达到良好的减摇效果。而且本文还采用双重控制设计的方法设计了舵鳍联合减摇控制器,该方法通过对舵和鳍两个回路都进行零相移设计,使两个通道在主导频率上具有相同的零相位,因而这两个通道的特性可以相加,增强了系统的减摇效果,并对两种控制器的减摇效果进行仿真对比,给出分析结果。对于艏摇的控制,艏摇特性在低频段随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带宽非常小,而横摇特性则处在中频段,其带宽频率处在船舶的自然频率附近处,带宽相对较大,两特性有一定的频带分离。因此只要减摇系统的带宽与航向控制的带宽错开,即使这两个系统在频域上解耦,那么两个控制回路就可以分别单独进行设计。传统的航行控制系统一般采用PID进行控制,但控制器的动态性能差,而模糊控制动态性能好,适应性强,但稳态精度不高。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参数自整定PID的方法设计了航向控制器,改善了传统PID动态性能差、适应性弱的特点。通过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控制器能够快速的跟随航向信号,具有良好的航向跟踪及航向保持性能。
其他文献
时滞现象广泛存在于实际的系统中,且往往引发系统的不稳定,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和控制变得很复杂。因此对时滞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
Mining of sequential pattern algorithms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data mining field and is the key of many knowledge discovery applications.However,running such
过去四十年来,人们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讨,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技术挑战性以及该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潜在应用,它仍然当下是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所积极研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新颖的交互方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脑-机接口不依赖外周神经和肌肉进行信息传输,是在人脑和外设之间建立的一种
近些年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精度、高性能要求的伺服控制领域,交流伺服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永磁材料的优良性能,所以对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在控制界也越
目前最先进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是水下机器人(ROVs,AUVs),然而水下机器人要实现正确的导航以及近距离的水下目标场景的检查、识别与维修等作业,其首要条件是必须能够检测到水
学位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日益关注,海洋船舶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其中动力定位技术作为船舶定点作业与循迹航行所必不可少的技术成为越来越多的学
人机交互技术是连接人与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的桥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机交互不断向更加自然、舒适、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主流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