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燮(1879-1958)为近代上海金山着名藏书家,藏书达三十万卷,对《诗经》类文献刻意收藏,有“葩经千种”之称。《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谓:“流寓淞滨白发皤,念家山破痛如何。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燮(1879-1958)为近代上海金山着名藏书家,藏书达三十万卷,对《诗经》类文献刻意收藏,有“葩经千种”之称。《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谓:“流寓淞滨白发皤,念家山破痛如何。残书剩有葩经载,千尺珊瑚费网罗。”1近代学者对高氏藏书情况鲜有研究,本文以复旦大学“葩庐”诗经藏书为中心,对高燮的藏书活动进行较系统研究。
除《绪论》及《余论》外,论文主要分五部分:一、高燮生平及家世考述;二、吹万楼聚书途径考;三、吹万楼藏书特色研究;四、吹万楼藏书散佚考;五、高燮藏书思想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高燮家世及其个人生平;第二部分考察高燮藏书收集过程,高氏藏书来源可分三方面:购自书肆、向公私藏书家逐录副本或借钞、友朋赠送;第三部分通过对馆藏《葩庐所藏诗经目录》及《高燮集》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高氏藏书特点:辟“葩庐”专藏、藏书多校点题跋、富特色藏书印;第四部分分析高燮三十万卷藏书的下落与归宿:毁於战火、让归或捐赠高校及公立图书馆(诗经类书籍让归复旦大学图书馆、部分书籍归上海图书馆、赠书予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赠书予“国学保存会”藏书楼和张堰镇图书馆)、部分书籍出售;第五部分研究高燮藏书思想,认为藏书活动已成为高燮一种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普及,尤其是在当前Web2.0网络环境下,大部分人几乎每天都会进行网络信息浏览、检索和网络社会交互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经常会在无任何目的和预期的情况下意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信息时代的数字图书馆,随着无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崭新的以手机为终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手机图书馆,悄然兴起。本文首先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由于制定时间相对较早,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修改《档案法》提上日程,本文认为,《档案法》的修改应该树立“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政府公信力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文化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我国县级图书馆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这
图书馆法包括全国通用性、专类性和地区性三大类,其中地方图书馆法是图书馆法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图书馆法是指由地方立法机构制订并颁布的、用来调整图书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尚无一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或通过的具有统一法性质的图书馆法,这无疑严重制约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图书馆立法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