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天堂蒜薹之歌》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ij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边缘地位才得以提升,随之,译者主体性引发了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众多流派中,阐释学是就材料与文本的意义进行理解并展开阐释的理论和哲学,其与翻译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渊源。作为阐释学的主要人物之一,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使得阐释学和翻译的关系更加紧密。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每一步骤都充分彰显并有力佐证了译者主体性。而本文所选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基于1987年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一部小说,堪称知识分子的良心。本书亦是莫言与葛浩文的结缘之作,而葛浩文在该书译作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负载词、政治术语、宗教词汇等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故本文以《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试图从理论角度揭示阐释运作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的内在关联,从实践角度考察译者主体性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并为中国文学外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从而促进跨文化沟通。
  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葛浩文在《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中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他的译者主体性几乎贯穿斯坦纳的整个阐释运作理论中。为了把自己欣赏的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葛浩文竭尽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文化认知来翻译此本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他根据汉英语言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适当调整,在侵入源文本获取隐含意义的基础上,他分别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策略来处理抽象且陌生的源语言,并对因侵入而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失衡施加主动补偿,从而实现目标语言较好传达源语言的风采,达到文本诠释的目的。因此,该研究佐证了阐释运作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可行性。
  再者,本研究发现《天堂蒜薹之歌》海外译介的成功得益于译者在文本释义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希冀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层面为丰富《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研究尽绵薄之力。《天堂蒜薹之歌》在海外的成功译介为中国文学想要在海外市场获得广泛的接受性提供如下镜鉴:译者应熟练洞悉汉英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用适当策略平衡陌生性和可读性,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其他文献
二语习得一直是众多教育学家及语言学家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多语者越来越多,只会一种语言的学习者已很难跟上当今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且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学习者学好一门第二语言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近些年来关于二语习得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成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二语学习上,而关于儿童二语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因素都会促进或阻碍儿童的
学位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自评价理论建立起,就被广泛运用于对各种不同种类的语篇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该类语篇的评价资源分布特点、规律等对语篇语言特点的总结上。以评价理论为手段的政治语篇的也不例外,目前的研究成果也是多集中在对政治语篇语言特征的总结上。而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对政治语篇的分析同样受到了关注。到目前,已经有一些成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多媒体迅速发展,以单模态文本研究的话语分析总是研究口头或书面语,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也逐渐转为对文本、图像、声音研究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弥补了传统话语分析的不足。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将其应用到其他的语篇中,如教科书、网页、广告、电视新闻中,其中,更多的成果集中在静态语篇中,对动态语篇的研究相对较少。电影,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
学位
同伴反馈在过去二十年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同伴反馈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对比和结合研究、学生对同伴反馈的态度和同伴反馈策略等研究。然而,仅有少数研究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Engestrom, 1987)的角度研究同伴反馈策略,这导致学生与同伴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修改同伴作文缺乏正确合理的意见,从而导致了较差的同伴反馈效果。  尽管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下的同伴反馈策略可以
英文摘要是论文的缩略图,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和框架。它也是衡量论文是否符合国际学术写作标准的计量尺,因此对摘要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摘要写作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从词块或体裁角度。先行研究大多注重中美作者英语写作上的词块差异,对于中日作者与母语作者英文摘要中的词块差异研究鲜少。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先行研究基础上进行跨语言对比,收集中日英作者期刊论文英文摘要15
同属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焦虑和策略对二语习得影响深远。探究学习者焦虑状态,学习策略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外语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焦虑状态,口语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口语焦虑和口语策略之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英语课堂口语焦虑的来源有哪些?(2)英语专业学生口语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何?(3)英语口语焦虑与口语策略的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4)高焦虑
“一带一路”倡议自习近平2013年提出之日起,便受到中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语篇的分析当中以揭露意识形态,现今多与数据库工具相结合进行分析。本研究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数据库工具,以Fairclough所提出的三维模型为基本研究构架,通过对由选自《中国日报》和《北京周报》的23篇新闻报道(字数13,789)和选自《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
评价理论不仅被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还用于积极话语分析,来描述话语发出者的态度和立场。重大会议的新闻报道是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材料来源。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主题是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对32篇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新闻报道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积极话语分析。研究的问题主要包含三点:第一,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新闻报道中的评价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第二,博鳌亚洲论坛2
学位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要让以其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经典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文化典籍的译介。翻译不是简单地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还包含源语与目标语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传递。  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及艾克西拉的翻译理论为视角,借鉴包惠南对于文化专有项的观点选取《孟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儒学术语词,关系称谓词及数量词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理
学位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而品特戏剧中的疾病更是推动了品特戏剧风格的形成。品特在戏剧中呈现了各种形式的疾病,并将疾病作为文本构件凸显文本的主题,疾病叙述在其戏剧叙事中有重要影响。詹姆斯·费伦的修辞叙事学提出叙事的不稳定性、张力共同推动叙事的进程。本文以《月光》、《看管人》和《生日聚会》为研究对象,探究疾病叙述在戏剧叙事进程中的影响,从修辞叙事学的角度理解戏剧叙事的内涵。  本文以修辞叙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