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存在这样一种语法现象,例如“在……中”、“在……上”等,前面的介词(又称前置词)与后面的方位词(又称后置词、助词)等词构成了一个“框架”,把介词支配的成分包在中间,我们称之为“介词框架”。介词框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介词框架“在X中”进行了考察分析。第一章,我们讨论了介词框架“在X中”的句法特点和分布模式分析。我们发现,介词框架“在X中”的“X”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等构成。比如,大部分事件名词可以进入“在X中”这一结构,大部分集合类名词、抽象名词、一些独一无二的无量名词和一些具有[容器]等语义特征的个体名词和无量名词也可以进入,而表示划界时段的时间词或时间结构以及专有名词等一般都无法进入“在X中”这一结构。而且,“在X中”不仅可以作状语,而且还可以作定语和补语。在第二章中,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得知了哪些名词或动词可以进入“在X中”这一结构。比如,能够表示一个过程的持续性动作动词可以进入“在X中”这一结构,因此大部分非持续性动作类动词或词组以及一些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一般都无法进入这个结构,而单音节的动作动词也较难直接进入“在X中”这一结构。而且,我们还得出了“在X中”的四种主要的语法意义,即空间义、范围义、时间义和状态义。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在X中”中的“在”的隐现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也说明了“在”的隐现不仅会影响句子的结构和语义的表达,同时也会对句子的语用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当“在X中”位于句首时,相对来说,“在”的隐现显得比较自由,而当“在X中”位于句中时,不论是作句中状语还是句中定语,“在”的隐现就显得较为复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四章对“在X中”和“在X里”这两个相似的结构进行了对比,从中我们发现,“在X中”和“在X里”具备许多相似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相异处。比如,表示时段的、表示集合类的、表自然环境的以及抽象名词中表集合性的名词或者短语都可以进入“在X中”和“在X里”这两个结构。第五章考察了“在X中”的隐喻问题。对于“在X中”来说,正是由于这一结构首先具有了丰富的空间义,所以它的方位隐喻(或空间隐喻)也极其丰富。所以,在汉语中,通过“在X中”这一结构的诸多丰富的隐喻方式,人们在日常的交往沟通中增加了很多不同的选择,使语言的运用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虽然本文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但是由于本人的学识依然有限,理性分析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再加上语料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另外,如何将“在X中”等一些介词框架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外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