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及高龄老年人的慢性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级联反应”,临床工作中不少见曾因脊柱压缩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再发骨折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情况。本研究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它们与再发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及权重,将计算方式制作成易于传播和使用的计分量表形式,在兼顾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再发骨折风险评估的推广度,通过此方式加强医生与患者的联系。便于临床医生识别再发骨折高风险人群、患者自身判定再发骨折风险,敦促高危患者加强防护,严格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改善疾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保险在再发骨折方面不必要的开支。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了 2013年1月31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因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信息131例,进行为期12-57个月(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2年内是否再次发生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将患者分为2年内未再发骨折组(72例,年龄范围62-85岁,平均年龄70.38±6.95岁)和2年内再发骨折组(59例,年龄范围60-85岁,平均年龄73.24±6.94),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绝经年龄、吸烟饮酒史、患有基础疾病种类、当次入院发生脊柱骨折数、以往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次数、发生脊柱骨折的椎体和椎体总数、当次入院进行骨水泥强化手术椎体和椎体总数、术中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平均体积、骨转换标志物、血钙浓度等。使用统计软件筛选2组数据间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显著性差异的变量,再进行Logistic分析选出与再发骨折风险相关性高的因素,计算其权重,并将变量不同取值赋分,使分值与Logit函数计算出的不同概率一一对应,从而得到简便的评分量表。结果: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进行骨水泥强化手术后,取α=0.2,筛出2年内再发脊柱骨折的高危因素有:绝经年龄(P=0.159)、既往发生多次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P<0.005)、当次入院发现多个椎体骨折(P=0.031)、当次入院多个椎体接受手术(P=0.193)、每个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体积过多(P=0.175)、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不规范(χ2=13.023,P<0.005)、患有其他基础疾病(χ2=20.103,P<0.005)腰椎骨密度值(P=0.011)和体质指数(P=0.166)是可能2年内再发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组和未再发骨折组之间有差异的因素。将以上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分析后,筛出既往骨折次数(P<0.0001,OR=66.58)、腰椎骨密度值(P=0.09,OR=1.79)、绝经年龄小于等于45岁(P<0.0001,OR=0.04)、平均每个椎体内骨水泥体积(P=0.04,OR=2.17)4个变量用于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经模型分析既往发生多次脊柱骨折、腰椎骨密度值过低、过早绝经、骨水泥强化手术中椎体内注入过多的骨水泥是再发脊柱骨折的高危因素,与临床经验和以往学术发现相一致。结论:这种新的再发骨折预测模型将腰椎骨密度T值、既往发生脊柱骨折次数、术中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体积、绝经年龄4个因素纳入分析,为评估已接受骨水泥椎体强化手术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年内再发骨折风险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框架,经大量样本积累校正后可用于临床评估,作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