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新型场致电子发射材料的研制及其器件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平面超薄类金刚石薄膜(diamondlikecarbon,DLC)、顶端定位沉积有DLC薄膜的硅微尖锥(简称为DLC尖端)阵列、单根碳纳米管阵列、有序单晶硅纳米线阵列这四种新型场致电子发射材料及结构的制备、场致电子发射特性、场致电子发射物理机制以及基于上述材料的场发射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把新型低维冷阴极材料应用到大面积衬底上有序排列的场发射器件结构上,研制新型真空微电子器件。上述研究,可以为理解超薄类金刚石薄膜、碳纳米管和单晶硅纳米线在特定尺度和特定结构下的场致电子发射机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补充,对促进上述材料在真空微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主要有如下三点创新:■发明了一项微尖锥顶端定位镀膜技术,首次研制出类金刚石薄膜尖端真空微电子器件阵列。 采用微尖锥顶端定位镀膜技术、硅尖锥表面净化工艺和超薄类金刚石薄膜可控制备方法,首次研制出DLC尖端阵列场发射器件。实验结果证明DLC尖端场发射器件阵列是一类具有高发射电流密度、可低压驱动的冷阴极电子源。我们还探讨了薄膜顶端对硅微尖锥阵列场发射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 ■发明一种制备单根碳纳米管阵列的方法。首次在实验上测量到单根碳纳米管的发射电流密度可达1011A/m2,并揭示了位于硅尖锥顶端的单根碳纳米管存在两种限制其场发射电流的物理机制。 论文发明了尖锥顶端一维纳米材料定位生长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法,实现了硅微尖锥顶端单根碳纳米管阵列的研制。发展了一种原位场致电子发射特性和直流电特性表征实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在极限发射电流状态下所经历的物理过程。确认了所研制的碳纳米管与硅尖锥衬底之间为欧姆接触。首次在实验上测量到单根碳纳米管的发射电流密度可以达到~1011A/m2,与碳纳米管可承载的最大直流电流密度1012A/m2相近。实验还首次揭示了位于硅微尖锥顶端的单根碳纳米管存在两种限制其发射电流的物理机制,即碳纳米管自发启动击穿和硅微尖锥衬底熔化。 ■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用硅材料微加工技术,首次研制出带控制栅极有序单晶硅纳米线真空微电子器件阵列。 论文发明了一种结合碳化硅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制备和氢气等离子体刻蚀的新方法,研制出高密度直立有序单晶硅纳米线阵列。进而实现在带控制栅极器件结构中定位制备硅纳米线阵列,首次研制出带控制栅极硅纳米线真空微电子器件阵列。有序的硅纳米线阵列及器件具有优越的场致电子发射特性。我们提出硅纳米线表面覆盖的非晶硅薄膜中极小的电子有效质量是其具有优越电子发射性能的主要原因,纳米线与衬底间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是其具有大电流发射能力的关键。
其他文献
随着建筑数字生成新范式的建立,设计与建造整合不仅要求新的工具和技术,同时也需要新的回应建造的设计方法.在最近十多年中,一种建造驱动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思维正逐渐成形,它
睡眠病房又称睡眠障碍住院部,是针对睡眠障碍治疗的专业化医疗空间.声环境作为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与患者康复密切相关.通过声环境测试、问卷调查、仿真模拟等手段,对国
近来随着原子光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超小尺度量子微腔中的电磁场来控制原子的动力学行为。自1985年S.chu小组首次在实验上实现激光冷却原子以来,关于激光冷却原子和囚禁原子
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研发了一款应用于煤矿巷道薄喷施工支护的喷涂机械臂。该机械臂能够满足应用新型材料进行喷涂作业的各种动作和规划喷枪口运动轨迹。基于机器人理论,结合薄喷施工工艺,介绍了该机械臂的结构及末端轨迹设计方法。机械臂采用极坐标结构型,臂部安装有激光传感器进行测量数据采集,配置的控制器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可实现变截面复杂巷道内壁喷涂的定位、喷涂目标模型重建和喷涂轨迹规划功能。从激光传感器选型、机
谢英俊是中国台湾地区当代知名建筑师,其19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的建筑活动形成了“新客家”和“协力造屋”两条主要脉络.2019年11月,笔者与谢英俊在厦门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
为了实现采煤机行走轮组件上行走轮某齿断裂后,不用拆解替换整个行走轮组件而直接更换断裂轮齿及重复利用轮毂,从结构设计角度,提出了一种轮齿可拆换的分体式行走轮.从结构设
露天矿卡车重车调度系统对矿山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重车实时调度系统通常采用不变的车辆运输速度进行建模和做出调度决策,而矿车实际运行路径的坡度不同会导致满载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