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构造边界断裂带,对该断裂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习性的科学认识,合理评价其地震危险性。论文选取西秦岭北缘段断裂中段的黄香沟断裂段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断裂沿线断错地貌及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黄香沟主体段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野外实地勘察、断错地貌测量、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得到以下结论:1、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东起漳县,向西经过车厂沟,终止于洮河西岸,是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的主干活动断裂段,全长约70km,走向NWW,倾向不一。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由逆冲性质转变为左旋走滑兼正断特征。该断裂新活动特征较其它次级断裂明显,断裂东端为断陷型盆地—漳县阶区,西端为不连续阶区拉分作用形成的莲麓盆地。2、黄香沟断裂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表现为断层沟槽、断塞塘、断层陡坎、洪积扇侧叠、冲沟和山体左旋位错等地貌现象,并且在黄香沟主体段形成了较典型的断裂沟谷地貌。本研究采用无人机载LiDAR技术,获取了黄香沟段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详细解译并测量了黄香沟主体段断错不同级别地貌的位移量,其中最大位移值65.5±0.6m,最小位移值6.2±0.5m。根据位错值的空间分布和位错量的累积特征,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分组活动特点。3、在无人机LiDAR所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使用Ladicaoz_v2.1测量可有效提高位移值测量准确性和可靠度。相比野外测量,软件测量具有以下优点:(1)可对位错地貌反复测量;(2)可更好把握偏移地貌的整体特征;(3)不受植被覆盖、无测量条件等因素影响;(4)清晰识别断错地貌在断层剖面上的投影位置;(5)减少测量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6)通过位错量“回滑”,来重建断错地貌地震前的原始形态,直观地评估重建的质量。缺点是受限于DEM的精度,并且需要对位移值尽可能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范围。4、黄香沟段全新世以来新活动特征明显,通过无人机LiDAR测量和冲沟阶地定年,精确厘定了黄香沟段的滑动速率。在黄香台,冲洪积二级阶地位错明显,通过位错测量与年代限定,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上限为3.63±0.07mm/a。在杨家大庄,洪积台地被断错,通过位错测量与年代限定,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下限为1.85±0.11mm/a。最终获得黄香沟断裂段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水平走滑速率为2.74±0.09mm/a。黄香台点获得断裂垂直滑动速上限为0.64±0.08mm/a。乱柴沟点获得断裂垂直滑动速下限为0.13±0.06mm/a,平均垂直走滑速率为0.38±0.07mm/a。其结果与前人采用冲沟位错和断塞塘沉积厘定的滑动速率大体相当,可相互补充检验。5、根据历史地震考证,1765年发生在临洮南的一次中强破坏性地震极震区位于洮河连麓盆地附近的柳林、宗石一带,震级约5?-6级,震中烈度可达Ⅷ度。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极震区附近存在断裂新活动的地质地貌现象,地貌上沿断裂保留有断层陡坎、冲沟左旋位错等地貌标志,本次地震发生在锅麻滩断裂段与漳县-黄香沟断裂段之间的左阶拉分区,是受区域应力影响引起断裂带在交汇部位与端点处应力集中所致。6、黄香沟断裂西段与锅麻滩断裂段形成莲麓拉分盆地,洮河穿过该区时发育了T1-T6级阶地,并造成洮河累积水平断错约3±0.3km。根据洮河下游现代河谷的形成时间(1.4-0.97 Ma),推算得到洮河走滑起始时间(1.09-1.1Ma),说明早期洮河在海甸峡与下游段贯通时期,就受到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影响,洮河开始发生偏移,而3±0.3km累计位错代表了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以来最大的累积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