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逻辑基点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不仅应理解为包括了审美与启蒙、革命与欲望这样终极目标价值的总体性现代性,而且还应包括“诉诸感官”的、无意识的、零碎的、平面化的非总体性现代性。 “绪论”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文化转型和两种现代性。一种文化转型遵循启蒙式的由观念到观念的观念改造路径,对应着包含着终极目标与价值的总体性现代性;另一种文化转型则遵循直接由物质到观念的感官刺激的路径,对应着非总体性的现代性,也即“现代性的碎片”。而后者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媚俗,这正是中国近的特质。 第一章“文学的位移和媚俗的发生”,首先揭示了在19世纪末近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出版物变得大量而廉价,从而使阅读行为成为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一般市民的日常消遣的过程中,由于媒介的变迁,导致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不再是单独的存在。它已作为某一更大的文化商品的一部分被提供给读者。而媒介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如何拼盘、打包,从而把这一商品售出。单个文本已不再具有崇高地位,它开始沦为整体商品中的零件。因此,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成为期刊视野下的综合性的文化研究,因为文学在这里是和其它文字一起,作为一件不可分割的文化商品整体被提供给读者的。而媚俗的发生则源于文化、文学的商品化和大量复制。具体于中国来说,由晚清大众报纸、石印画报小报文字所构筑的都市印象与现代体验标志了媚俗的发生。本章重点以《申报》和《点石斋画报》为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以《申报》和《苏报》的对比,比较了媚俗文化世界与总体性现代性的文化世界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包装的手段:媚俗化中的文学期刊编排策略”则基于这样的逻辑:由于在媚俗文化的世界里,读者所接受的,首先不是哪篇具体的作品,而是一件整体的文化商品,这件文化商品首先要通过一种感官层面的视觉效果激起读者的消费欲望,通过期刊体式、目录、由摄影和图画组成的彩页这些读者必然在第一之间浏览的内容传达出整个商品的大致口味和消费价值。因此本章就从杂志的栏目、图文安排方面入手,探讨作为消费品的通俗文学杂志是如何包装成型的。本章首先描述了近现代通俗杂志编排体制上的流变过程,说明了栏目编排与形制对于形成媚俗化的阅读世界的重要作用,接着又在区分图像之认识功能和感官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视觉图像在通俗杂志中的媚俗化运用,并重点分析了《良友》画报。本章还指出了由于整个社会文化消费中感官化程度的不断增长、强化,20、30年代后出现了新兴视听媒介对传统印刷媒介的冲击。 自第三章开始,论文分别从知识系统、审美系统、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这样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以通俗杂志为代表的媚俗文化世界的整体风貌。这种描述方式正符合这些杂志作为文化商品整体给读者带来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效果,避免了通常的作家作品流派的叙述模式由于需要建构某种话语秩序而对丰富的历史原生态可能进行的简化。 第三章“俗套与时尚:媚俗化中的知识系统”论述了通俗杂志所包含的知识系统的建构途径和更新方式,将这一知识系统和新文化知识系统进行了对比,说明其有别于系统性、继承性和逻辑性的知识体系,表现出杂、浅、平面化的特征。媚俗化知识系统的来源是生活表象的幕前幕后,其内容的变迁则有赖于俗套与时尚间的相反相成和交替更新。本章还对这一知识系统的内容进行了大致扫描,并揭示出通俗杂志、通俗文化和当代都市生活之间的同构关系。 第四章“拼贴与嵌入:媚俗化中的审美系统”论述了通俗杂志、媚俗文化中的美正是现代都市所呈现出的感官的美、装饰的美、浅层次的美。不论在杂志编排的层面,还是在具体的一篇通俗小说的层面,拼贴与嵌入都是这一审美系统的基本美学原则。本章对实现这一美学原则的各种技巧手段进行了全面揭示,论述了这一美学原则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效果:它使整个的媚俗文化在不断的复制中又表现出某种新鲜,从而形成了自身美学上的魅力。通俗杂志、媚俗文化中的美是被制造而非创造出来的美,是标准化的文化生产过程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拼贴技术,消费文化市场上的新旧更替和大规模制作才可能并行不悖。 第五章“没有主义:媚俗化中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存在方式”论述了通俗杂志、媚俗文化中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组合方式与表达方式。在这个文化世界中,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以杂烩的、混乱的、随意的方式被组合在一起;它们不复是深度的价值意义系统,而被改造为平面化的面具和标签,其功能也由阐释变成了装饰。正因为此,各种异质的思想、价值才可能并置于一处,而彼此间没有任何话语的冲突;它们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教育、组织和动员效用。尽管这一文化世界中包含了各种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但其中却没有任何主义的存在。 在这些章节的描述与分析中,始终贯穿了比较意识,随时地将以通俗杂志为代表的媚俗文化世界和古典型文化世界、新文学新文化的世界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了,尽管它看上去是“附庸”式的存在,却有着自己独立的显现与组成逻辑,发挥着完全不同的功能。它悄悄改变了读者们潜意识层面的文化心理结构,改变了读者眼里世界的存在方式,从而为奠定中国通过现代转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长时程所必须的长期稳定的根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他文献
裘帕·拉希莉是当代备受瞩目的印度裔美国作家,曾获得普利策奖等多项文学奖,《纽约客》杂志称她是“年龄不超过四十岁的二十位最佳作家之一”。拉希莉在作品中以平静的观察和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以及传统教学中往往局限在理论上的讲解,要使我们对跨文化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更加多元化,就应研究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并建立和完
本文试图在梳理延安文学体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作家和文学体制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结合作家的话语实践来看他们和体制之间的离合,最后对体制做出一些尝试
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梳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从关注这类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原生态的生存实况的角度,对这类普遍存在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存状态、生存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