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方法与评价目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本文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并发症、疗效及复发情况,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接受ESD或EMR治疗的患者,分为ESD组和EMR组,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两种内镜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共计117例患者,118处病灶入组,其中65例(65/118,55.1%)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为(17/118,14.4%)粘膜内癌,17例为粘膜下癌(17/118,14.4%)。完整大块切除率:ESD组100%(92/92),EMR组38.5%(10/26)。组织学治愈率:ESD组93.5%(86/92);EMR组38.5%(1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手术时间ESD组(54.6±31.8)分钟,EMR组(45.9±39.5)分钟,两组无统计学差异。ESD组穿孔发生率3.3%(3/92),金属夹夹闭,保守治疗后好转;EMR组无穿孔发生。术中少量出血ESD组20.9%(19/91),EMR组34.6%(9/26)。ESD组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经急诊胃镜下金属夹夹闭出血点止血。总随访时间1-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月,随访85例,失访率27.4%。ESD组复发6例(8.8%),EMR组复发4例(23.5%)。术后食管狭窄ESD组11.8%(8/68),EMR组52.9%(9/17)。术后狭窄的发生与治疗周径及治疗方法显著相关(r=0.405,P=0.000;r=0.412,P=0.000)。术后复发与治疗方法(r=0.183,P=0.028)相关。直径超过20mm病灶,EMR组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复发率更高(P<0.001,P=0.040)。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尤其对于直径超过20mm的病灶,其疗效及安全性优于EMR。第二部分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食管粘膜病变行内镜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以及同期接受外科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分析复发/转移,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内镜治疗组60例,完整大块切除率68.3%。外科治疗组145例,完整切除率99.3%。手术治疗组经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11.7%(17/145),其中原位癌无淋巴结转移,粘膜内癌7.6%(4/52),粘膜下癌16.1%(13/81);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r=0.164,P<0.05)。中位随访时间,内镜治疗组为36个月,手术治疗组为38个月。内镜治疗组无死亡病例。手术治疗组死亡4例,其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5.0%、92.0%,其中半数病例发生复发或转移的时间为36.00个月。两组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导。结论: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尤其是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采用内镜治疗可取得与手术相仿的疗效。第三部分早期食管癌Lgr5表达分析目的:富亮氨酸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repeat-containing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 Lgr5)是Wnt信号通路靶基因,在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中有重要作用,有作为食管腺癌及癌前病变标志物的潜能。本文探索Lgr5在食管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早期食管癌内镜活检或内镜治疗标本各20例,使用免疫组化检测Lgr5的表达情况,根据阳性细胞的比率和染色强度进行半定量评分,探讨Lgr5的临床意义。结果:Lgr5在BE组(3.65±1.95)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高于非BE组(2.55±1.70)(P<0.05);在早期食管癌组癌区(5.39±0.61)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6±1.06)(P<0.001)。Lgr5在原位癌、粘膜内癌及粘膜下癌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结论:Lgr5在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鳞形细胞癌中表达增强,其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