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C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是林业上松树一种毁灭性病害,侵染林区后,防治难度极大,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前人对该病的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该病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有蔓延的趋势。本试验从来自福建省24个不同发病区的松材线虫株系中,筛选出繁殖能力、生活力较强的3个松材线虫株系作为试验材料,做了以下研究:将筛选出的3个不同地区的松材线虫进行杂交,并做反交处理。试验结果显示,福建省3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松材线虫株系间可以产生正常的可育后代,但杂交率较低,交配率均低于50%;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福州晋安区与三明泰宁和泉州石狮市两个株系间的交配率较低,且繁殖后代数也较少,说明福州晋安区与三明泰宁和泉州石狮市两个株系间亲缘关系可能较远;杂交繁殖后代并不能形成长期延续的松材线虫,多次继代培养后死亡率较高,甚至出现全部死亡现象。提取3个不同线虫株系和杂交后代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扩增,对其结果做聚类分析,讨论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9个松材线虫样品的相似系数在0.75-0.84区间,总体相似系数不高。而相似系数在0.775左右,可以将9个松材线虫虫株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只有一个虫株,编号为1,即三明泰宁县♂×泉州石狮市早的杂交后代线虫群体;第二类线虫虫株最多,三明泰宁县早×泉州石狮市♂杂交后代线虫群体、三明泰宁县♂×福州晋安区早的杂交后代线虫群体、三明泰宁县早×福州晋安区♂杂交后代线虫群体、福州晋安线虫群体和三明泰宁线虫群体、泉州石狮线虫群体,它们的相似度大,亲缘关系较近;第三类线虫虫株有3个,是福州晋安区和泉州石狮市的正反交繁殖后代的线虫群体,它们的相似度极大。在相似系数为0.82处杂交后代与亲本根本聚类不到一起,说明不同地区松材线虫经过杂交,其繁殖后代与亲本亲缘关系发生变化,出现疏远的现象。将种内杂交后代以及其亲本繁殖后代线虫群体接种半年生的马尾松苗,测定其杂交后代致病性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9个松材线虫样品对马尾松都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接种6天后就有出现发病现象,接种6周后出现试验松苗完全死亡株系。线虫对松苗致死率在62.5-100%之间,RHS系数变化在5.9-58不等。从致死率、RHS系数和感病指数变化中得出,可将9个松材线虫株系的致病力初略分为三类:第一类,虫株三明泰宁县♂×泉州石狮市早、福州晋安区♂×泉州石狮市早、福州晋安区早×泉州石狮市♂和虫株福州晋安区,致病力较强;第二类,虫株三明泰宁县早×泉州石狮市♂、三明泰宁县早×福州晋安区♂和虫株三明泰宁县,致病力次之;第三类,虫株三明泰宁县♂×福州晋安区早和虫株泉州石狮市,致病力最弱,其致死率和RHS系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