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课程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研究者有浓厚的兴趣与研究动机,意欲借助实验调查研究,寻找适合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培养与评价方法,并协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差异。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涵义,编制了实验课程,随后经过三个月的实验研究,对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一般情感、一般态度和-般价值观进行了培养,并在实验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初始状态以及培养结果进行质性与量化评价,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1.目的:依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编制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的总体课程,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编制的课程在指导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效果。2.方法:编制初一语文上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课程,选取信阳一中初一学生两个班级作为被试,使用量化与质性结合一起的评价方法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对所测得量化数据用SPSS 17.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其信度和效度,并对实验班前后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以检验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并对所收集的质性材料进行整理,提取出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在实验前后的发展性的变化。3.结论:量化分析发现课程对于实验组学生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主动性、合作、慈善、全球意识和享乐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而生活态度、科学精神、价值观等比较稳定的变量,需要经过更长的时期的课程培养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要取得更令人信服的实践结果,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计,并且加入更丰富、多样的评价手段来全面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方面发生的改变;由质性分析中观察和访谈个别学生中发现,实验课程对态度与价值观量表前后测试中差异不显著的因素也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就感被激发,小组的合作不仅仅促使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更增加了学生的创新灵感,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潜在的价值观也在慢慢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