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应构建"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为指导思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根据相关专家研究,把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为: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以培养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1-2项长期从事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的一种以俱乐部形式组织进行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该研究旨在使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评价等向最优化、最佳化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该研究在借鉴前人关于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参阅管理学、教学论等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在此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对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进行权威性认证,旨在使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提高其操作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优化,制定出专家调查问卷,并提出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对策,该问卷的三、四级指标均得到专家的认可和一致性意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得出结论:中国高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俱乐部体育教学、课内外结合俱乐部体育教学三种类型.其操作程序日趋完善,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学评价更加合理,以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能够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模式,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