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态度转化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ba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一直以来都深受学者关注。不同于以往将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范围之内的翻译学派,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跨越文化语言障碍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自韩礼德创建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许多学者纷纷转向从语篇的三大功能,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篇章意义角度来研究翻译。然则系统功能语言学未曾提及语义层次的评价意义。基于此,马丁提出了评价理论。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评价理论来分析翻译,他们发现“不忠实”翻译现象可归因于译文态度的转变,但却没有细化这些态度的转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评价理论的两个子系统,即态度子系统和级差子系统角度对译文中态度的转变进行归类,以说明态度在译文中如何发生转变及其转变原因。本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首先,熟悉并掌握评价理论,以确定何为态度转变,以及态度转变可归为几类。然后,收集语料。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发现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广告翻译,电影名翻译,品牌名翻译,和政治文本翻译中存在较多的态度转变的现象。再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将所有的文本都考虑在内,便只取这五种体裁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比分析这些文本后,我们列举最具典型性的例子来说明态度种类和强度是如何转变的。运用态度子系统我们可以将态度种类的转变分为态度在情感、判断、鉴赏中的转变,以及态度在隐性和显性中转化;运用级差子系统我们可以将态度强弱的转变分为语势强弱的转变以及态度的羡余与缺失。从评价理论角度研究翻译中的态度转变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首先,隐性与显性态度的转化多见于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而态度在情感、判断、鉴赏三者中的转变可见于广告翻译。语势的强弱转换常见于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而态度的羡余或缺失多见于品牌名与电影名的翻译。其次,排比、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及汉语所独有的四字词均富含态度意义。要使译作更完美,就必须深层次挖掘理解并处理好这些态度。最后,态度转变造成的不忠实翻译现象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有时也可通过不同的实现方式使得态度对等,避免不忠实的翻译。通过对态度类型的转变和态度强度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译文中由于态度来源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语言特征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忠实”现象;另一方面,深层挖掘处理源文中的态度能够指导翻译实践。
其他文献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思维的碰撞,对教育也产生了变革性的呼吁。微元素创造了微时代,教学的变革也需要注入微元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虽具有教学实效性,
介绍了联想集团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联想集团公司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企业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伴随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问题愈发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在城市管
<正>芬兰没有独立的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标准,它包含于《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04》7.5foreign language(外语)中。外语课程将1~9年级分为三个学段,分别为1~2年级、3~6年级和7~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提出衔接理论之后,许多学者便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虽然近些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是多数都局限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衔
地热、浅层地温能(以下简称地热"两能")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清洁、就地取材、可再生等优点,其开发利用对改善空气质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京津
徽語抄本韻書《新编鄉音韻字法》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婺源方言的語語音系统,它记缘了十九世纪中菜婺源方言的語音。該言形式上和《廣韻》等韻言一檬,以“平、上、去、入”四聱统
近年来动词短语省略结构是理论语言学家和计算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特别是在对话中出现的省略结构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这种省略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句子。本文主要关注汉语
<正>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近日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丁腈橡胶(NBR)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亚太地区将为其增长提供充足的空间。中国、印
爆炸威胁是目前犯罪分子进行恐怖活动的一种主要手段。研究爆炸威胁及安全处置对反恐怖活动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爆炸威胁案件要迅速制定详细的应急方案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