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一直以来都深受学者关注。不同于以往将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范围之内的翻译学派,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跨越文化语言障碍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自韩礼德创建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许多学者纷纷转向从语篇的三大功能,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篇章意义角度来研究翻译。然则系统功能语言学未曾提及语义层次的评价意义。基于此,马丁提出了评价理论。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评价理论来分析翻译,他们发现“不忠实”翻译现象可归因于译文态度的转变,但却没有细化这些态度的转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评价理论的两个子系统,即态度子系统和级差子系统角度对译文中态度的转变进行归类,以说明态度在译文中如何发生转变及其转变原因。本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首先,熟悉并掌握评价理论,以确定何为态度转变,以及态度转变可归为几类。然后,收集语料。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发现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广告翻译,电影名翻译,品牌名翻译,和政治文本翻译中存在较多的态度转变的现象。再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将所有的文本都考虑在内,便只取这五种体裁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比分析这些文本后,我们列举最具典型性的例子来说明态度种类和强度是如何转变的。运用态度子系统我们可以将态度种类的转变分为态度在情感、判断、鉴赏中的转变,以及态度在隐性和显性中转化;运用级差子系统我们可以将态度强弱的转变分为语势强弱的转变以及态度的羡余与缺失。从评价理论角度研究翻译中的态度转变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首先,隐性与显性态度的转化多见于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而态度在情感、判断、鉴赏三者中的转变可见于广告翻译。语势的强弱转换常见于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而态度的羡余或缺失多见于品牌名与电影名的翻译。其次,排比、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及汉语所独有的四字词均富含态度意义。要使译作更完美,就必须深层次挖掘理解并处理好这些态度。最后,态度转变造成的不忠实翻译现象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有时也可通过不同的实现方式使得态度对等,避免不忠实的翻译。通过对态度类型的转变和态度强度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译文中由于态度来源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语言特征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忠实”现象;另一方面,深层挖掘处理源文中的态度能够指导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