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肢:作为媒体艺术的一种修辞元素--以林恩·赫舍曼·利森作品作为个案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恩·赫舍曼·利森被世人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艺术先驱之一,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她一直都在探索和运用最具时代特征的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关注和反思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身体与身份认同、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等问题。从现成品,到互联网、电子义肢、远程直播再到基因收集,每一种媒介都成为利森的创作义肢和生命义肢。本文选取利森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媒介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媒体艺术中义肢元素的呈现样态,以此回应媒介延伸论和现代语境下的身体、身份的重构等问题,再将义肢的概念延伸到当代艺术理论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建构之中。
  本文第一章对利森在不同阶段作品中所呈现的义肢元素进行梳理。对义肢在不同维度上的阐述凸显了不同艺术媒介的特性,义肢形态的演变可以帮助发现媒体艺术发展的主线。第二章从媒体艺术的本体论出发,提出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范式转移的媒介跨界艺术形式,其创作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延伸的(机器)身体的隐喻。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也引出了后面两个章节所探讨的重点:将义肢作为一种修辞元素(或一种视角)纳入审视和建构媒体艺术体系的可能性。第三章从“功能性义肢”和“隐喻性义肢”两方面来探讨义肢的理论内涵,继而将义肢的含义扩展到生命形式、社会构成和创作路径上。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论述部分,以利森的作品作为研究案例,深入探究她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网络艺术、生物艺术等作品中的义肢元素和义肢形态。最后一章从“后人类”的困境展开,通过艺术对现实进行拆解。通过利森的作品来思考媒体艺术如何识别和疗愈社会系统中的腐坏器官,并以一种全新的义肢形式来修复和弥补这个“身—心分离”的时代所缺失的基本官能。义肢承载了艺术作品作为“第三持存”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凝结,进而嵌入到当今世界的运行机制中。借义肢作为一个理解媒体艺术和撬动当代社会生活的支点,探究创造另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是本文的立题意义。
其他文献
荆浩《笔法记》是唐末五代时期留存至今的重要画学文献,它产生于唐宋山水画的过渡期,在要求用笔的基础上,强调墨法的运用。今见《笔法记》诸全本皆刊刻于明清时期,其中以明嘉靖刻本为最佳版本。  《笔法记》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存在脱漏、讹误及异文等问题,往往造成解读上的困难或偏颇。本文采用目前所见最早的明嘉靖刻本为底本,对《笔法记》作校勘。在梳理其版本源流和研究史的同时,清理《笔法记》在文献着录中的同书异名问题
自康德以来,“崇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却在20世纪下半叶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代表人物德里达1978年出版的《绘画中的真理》展示了解构主义的文艺思想。其中《附饰》(Parergon)的最后一章《庞大者》(the Colossal)聚焦于康德的崇高美学。论述表明,崇高是一个虚构概念,其构成来自“外框”(parergon)对它的支撑。康德“图型法”、“想像力”、“合目的性”、“判断力”等概念作
学位
密码学(Crpytography),是实践和研究在第三方(称为对手)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安全通信的技术。更一般地说,密码学是关于构建和分析防止第三方或公众阅读私人信息的协议。随着现代加密学的发展,互联网正是以此为基础架构出了21世纪初的繁荣的景象,这也随之而来出现了由此而来的创作和社会活动。Cypherpunk(以下翻译为密码朋克)是通过虚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倡导广泛使用强大密码技术和增强隐私的方法,
学位
本文试图梳理蔡元培伦理思想与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旨在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当下语境中重新唤醒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些内在意识和思想基因。  蔡元培是一位行动家,并非以著述见长,其大多数的观点散见于众多演讲之中,且前后略有变化消长。但若不能够对其隐藏于行动背后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与辨析,也就无法充分体认蔡元培敏锐的问题意识及其具体教育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大多
学位
随着进入超速数据化的世代,围绕着数据带来的现实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艺术创作者也通过不同的经验语言予以了尖刻的批判与反思。本人持续关注线上数据在虚拟现实中的重新构建,着眼于中国的线上数据环境,尝试从另一种沉浸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网络文化世界。虚拟现实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可能,给了创作者一个可以以数据进行反常规书写的表演舞台。本文以个人的长期创作计划“数据迷航”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对面向数据
学位
“打卡”是指人在完成某事之后的自觉仪式行为,今天也被称为签到、标记等,最初是指资本主义雇佣制中的考勤制度,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工作绩效管理法。今天,以完成“打卡”仪式为主要动机的行为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参与形式,正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演化出一种“打卡”文化。  本研究以当代人的“打卡”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打卡’是什么?”为核心问题。首先,由艺术展览中的观众“打卡”行为出发,将观众“打
学位
本研究首先从象征知识汇总的“百科”文类切入,爬梳从十八世纪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以及采用Wiki技术的维基百科之发展流变。随着媒介改变,百科全书的内容生产也从少数专业权威所掌握,转变为不分职业或业余“所有人都可自由编辑”。从收录条目的数量以及运作历时来看,比起传统纸本百科转型的线上版,或者1990年代至2000年初同时期出现的线上百科,维基百科都是相对成功者。然而在这以集体智慧受称颂的隐蔽面,是繁
如今无处不在、纪念碑式的图像在我们所处之处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空间,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亦被其消化在虚拟空间之中。比起以往的时代,如今的图像更具侵略性。因此,我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图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扭曲了我们对物理现实世界的感知,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在虚拟性的影响下,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日渐虚拟化。正如弗鲁萨所说,我们也变成了图像。本文深入探讨了图像的本质、图像建筑架构特征以及图像与我们
学位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凸显了多媒体界面的信息速读化和认知快感化,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法则。海报,作为经典大众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由于新媒介模式和受众获取方式的嬗变,传统平面招贴的静观审美、被动式传达的功能和效果正在迅速衰弱,视觉效应转向了增强互动力和注重情节联想的新观视关系建构。在此背景下,动态海报(Dynamic po
学位
从一种艺术生产模式来看,“艺术驻留”已经被一部分艺术家和艺术产业所接受。这一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这种模式既受益于艺术理论的智力生产,又对全球和地方经济和社会环境作出了响应。简而言之,它是把艺术作品从一种恋物癖的形式,转移到回应当下语境的艺术形态,同时往往带有社会和政治目的。  一些人可能会争辩说,“艺术驻留”这种艺术模式增强和赋予了艺术家作为社会价值观承载者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某种良性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