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缺假说角度对大学生中式英语成因的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ft1985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从补缺假说的角度研究中式英语的形成机制,即中式英语是如何产生的。补缺假说认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因此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能被正确、流利、恰当使用的前提。当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时,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就会介入补缺,从而导致母语迁移,影响外语学习。然而,以往对中式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式英语的的历史发展及目前现状上,迄今为止从补缺假说的角度对中式英语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艺术与服装学院60名大二学生英语作文中中式英语的类型,并通过有声思维、访谈和问卷来分析中式英语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在产生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是怎样补缺的。试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受试者根据《广告》这一主题进行英语写作,然后由两名外籍教师和三名中国研究者合作,划出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在试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要求独自辨别并修改自己作文中的中式英语,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有声思维,然后在受试口头报告结束后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在试验的第三个阶段,对受试者分发问卷,了解受试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真实语境构建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母语语境知识(内部语境)在语言迁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内部语境知识与英语语言形式的错误匹配是中式英语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式英语产生的补缺类型有英汉字面翻译、类推、汉语同义词、不当的外语学习方式等。本研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学习者提供真实的、丰富的外语语境知识,这样外语的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才能从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匹配,从而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
其他文献
自“互文性”问世以来,文论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互文性”强调一个文本的阐释应建立在对其他文本的理解之上,将文本联结于一个无线延展、相互
近年来中国这条巨龙的腾飞,使得中国及其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日益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把翻译看做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并把翻译的重点从
中外传承  《易经》足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指点人生,辅佐事业,《易经》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是说明宇宙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一门学问,国际《周易》学会主席、台湾学者成中英教授认为:《易经》足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上也日益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母语(汉语)和第一外语(英语)的迁移对第二外语(法语)学习的影响。   三语习得是应用语言学范畴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它已逐渐成为语言习得研究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