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声旁家族促进效应:家族语音总激活的作用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_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效应的研究最早主要来源于拼音文字的正字法家族效应研究,家族成员越多,越利于对靶词的识别,称之为家族促进效应,反之则为家族抑制,这表明家族成员的多少即家族大小是影响词汇通达的因素之一。然而研究发现家族效应也受不同语种的影响,当使用中英文之外的其他拼音文字时,并非表现为家族促进而是转变为家族抑制效应。不同于形音一致的拼音文字,汉字以笔画为最小单位,其中以形声字居多,其蕴含着整字的语音信息(声旁)和语义信息(形旁),而几个拥有同声旁或形旁的字又可以组成声旁及形旁家族。汉字家族受实验任务范式、实验材料类型、频率、读音一致性和规则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样存在家族促进或抑制效应。研究者们以家族总反馈机制、词汇总激活理论以及交互激活模型中的侧抑制机制等理论模型来解释家族促进或抑制效应的产生。然而,基于前两种机制,英、法、西、汉语中理应出现家族促进,但事实上只有英文正字法家族和汉字声旁家族在命名、词汇判断范式下表现为家族促进效应。基于理论和实验研究,本研究认为命名、词汇判断范式下的汉字声旁家族促进效应还与总反馈、词汇总激活以外的家族语音总激活(global activation of phonology)有关。指声旁家族中多个同音的汉字(声调可以不同)叠加的语音激活水平总和,当读音一致率不变时,声旁大家族在高水平的语音总激活优势下,越利于家族促进的产生。类似于拼音文字正字法家族,汉字的笔画家族成员是在改变原字几笔笔画且保持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得到的,其大、小家族的各自成员在字形上相似但读音并不一致,都无法叠加成员的读音使得家族间的语音激活水平并不存在差异,且家族越大,成员间的侧抑制作用越强,此时没有高水平语音总激活参与的情况下,大家族自上而下的总反馈、词汇总激活不足以抵消成员间的侧抑制,因此出现家族抑制。综上,在控制家族中高频成员的影响后,本研究同时采用声旁家族材料和笔画家族材料以形成对照。某种程度上两种家族成员在字形上均有较大相似性,声旁家族成员都含有同样的声旁,而笔画家族的成员只有笔画上的改变而未触及结构,因而上述两种家族的区别更在于有无相同语音激活的参与。实验范式上先后采用命名范式以及词汇判断中的真假字判断范式,对比声旁家族与笔画家族效应,以探讨语音总激活与汉字声旁家族促进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结合ERP技术,考察真假字判断范式下声旁大家族与笔画大家族对早期和中晚期ERP成分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汉字声旁家族促进中语音总激活水平在识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命名范式,被试需迅速正确地读出呈现的目标字,并由主试判断对错。选用2(家族类型:声旁家族、笔画家族)*2(家族大小:大家族、小家族)的被试内设计,为确保声旁家族的高水平的语音激活优势,选取声旁家族中的规则声旁家族和笔画家族材料,对比命名范式下有无语音激活水平差异的声旁家族效应和笔画家族效应,揭示语音总激活水平在家族效应的促进性作用。结果显示声旁大家族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的成绩均优于小家族,即家族促进效应;笔画家族则显示家族抑制,即对大家族字的反应更慢,错误率更高;且声旁大家族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要快且准确于笔画大家族。实验一支持研究假设,即声旁大家族拥有较高的总反馈和词汇总激活的基础上,再加上高水平的语音总激活下仍表现出了家族促进,而几乎没有语音总激活参与的笔画家族,此时侧抑制作用更无以抵消,家族促进消失而产生抑制效应。实验二采用词汇判断中的真假字判断范式,实验材料沿用实验一,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假字为补充材料,被试快速且准确地对目标刺激为真字或假字作出按键反应。仍以两因素2(家族类型:声旁家族、笔画家族)*2(家族大小:大家族、小家族)被试内为实验设计,探讨在与语音关系不够紧密的词汇判断任务下,语音激活水平的参与是否依然在家族效应中发挥作用。结果显示:与实验一结果相同,声旁大家族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均表现出促进效应,笔画大家族仍显示家族抑制效应。这符合本研究假设,在较为简单且与语音关系不够明显的真假字判断范式下,加上高水平的家族语音总激活参与优势,仍表现出了与命名任务下相类似的家族促进效应,这进一步验证了语音总激活在汉字家族效应中的促进性作用。实验三仍采用真假字判断范式,并沿用实验二材料,结合ERP技术,以P200和N400为反馈指标来考察真假字判断范式下的声旁家族和笔画家族效应,以及语音总激活水平对汉字家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声旁家族产生家族促进;而笔画大、小家族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未有明显差异;大家族条件下对声旁家族反应要快且准确于笔画家族。脑电结果表明:相比于小家族,声旁大家族字诱发较小的P200,在后部脑区上诱发了更大更负的N400,初步说明声旁大家族的早期加工易化而晚期加工困难,二者的作用可能抵消;笔画家族的P200效应则不显著,但在N400成分上笔画大家族也引起了更大的波幅,表示笔画大家族晚期加工难度较大。表明声旁大家族的语音总激活水平可能作为一种反应策略对声旁家族效应起促进性作用。总之,上述三个实验表明家族语音总激活水平在声旁家族促进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水平语音总激活的参与可大大抵消成员间的侧抑制,笔画家族的抑制效应表明自上而下的家族总反馈和词汇总激活难以抵消侧抑制,高水平下的家族语音总激活对声旁家族促进效应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手机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有很多研究分析了手机依赖可能引发的问题,比如关于手机依赖如何影响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绪方面等等。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以往研究多从横向角度探讨手机依赖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从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手机依赖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其次,以往研究发现,很多高中生都存在比较突
对于某些运动员来说,竞技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高要求让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心理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指运动员身体/情感的耗竭、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身体/情感耗竭指高强度训练和竞争让运动员身体和情感被极大的消耗,成就感的降低指运动员无法实现个人目标或表现低于预期,运动负评价是指对运动失去兴趣,一种不在乎的态度,或对运动和成绩产生怨恨。一旦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心理机能会不断的下降,情绪、动机、认知、
学位
失眠患者的比例逐年上涨,睡眠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关于失眠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模型,目前广泛使用的是Harvey的认知模型和Espie的注意-意图-努力路径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提到失眠患者因为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及应对方式导致了睡眠质量的下降,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注意偏向在失眠的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注意偏向是指即使在没有有意识地获取信息的情况下,前注意加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逐步加快,工作压力已然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过去关于压力的研究较多关注工作压力的负向作用,而由于积极心理学渐入人们的视野,压力的某种正向作用也渐渐被看到,工作投入这类积极行为变量亦愈来愈受到学者青睐。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压力源的二维结构,把压力源分为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探索其和工作投入间的关系。鉴于以往关于压力的研究较多集中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在中国武汉,至2020年2月疫情在国内全面爆发。至撰稿结束时间,疫情已经持续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国内的疫情虽说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但是此次疫情对于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经济上的影响可以用数字直观地看出来,但是举国人民在疫情中心理和工作生活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任何传染病爆发期间,人们的心理反应对于疾病的传播、爆发期间和之后的情绪困扰以及社会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睡眠尤其是老年期的睡眠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和科研领域的关注热点。过往的研究显示,睡眠对个体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还对认知功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在数量和质量均发生了显著改变,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出现了睡眠时长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片段化等情况。已有研究显示,睡眠质量的下滑与老年人的认知下降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本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教育规模扩大也让教师数量“捉襟见肘”,促使各高校不断引进新教师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新进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缺少教学实践、缺乏教育专业背景等原因致使新教师教学能力堪忧,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改变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现状,迫切需要培养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文致力于几种不同风险模型的破产理论研究,考虑了常利率古典风险模型下的极值分布,索赔间隔服从混合指数分布时的破产问题,还考虑了一类延迟更新风险过程。 自古典风险模型提出后,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推广研究,以便更加符合要求,常利率古典风险模型便是其中之一,研究这种模型的相关文献有很多,如Cai(2002),Li(2004),Wu(2002),Wu(2005)。其中Wu(2005)给出了破产时,破产前瞬时盈
强迫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具有强迫思维或/且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通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造成社会功能损害。近年来对学生群体的一些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强迫正成为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虽然大部分个体的强迫症状表现较为轻微,但为了避免症状的发展,一些及时干预是很有必要的。这也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探明强迫个体的心理机制,为科学、有效的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强迫症的习惯驱动模型认为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