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文《二十四节气》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doochild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我国不断加强运用新媒体来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微信作为新媒体之一,也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微信推文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等符号资源,建构出了十分丰富的意义,但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对以微信推文形式来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语篇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微信公众号CHINADAILY上关于24节气的24篇微信推文,包括24篇英文文本和198张图片。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分析了24篇微信推文中语言文本和图片的意义建构以及其意义建构的异同。本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点发现:(1)语言文本和图像都建构了与24节气有关的六大主题性内容,但语言文本着重诠释深层文化,而图像则多用于展现表层文化。(2)语言文本和图片都旨在向读者提供信息,都建构了在文化交流中平等的关系和中立的态度,但二者建构的互动性有待提高。(3)语言文本凸显的是时间和地点等环境性内容,而图像则凸显了活动,美食,人物等主题性内容。本研究从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的角度,为如何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以下四点启示:(1)在建构文化内容时,可选用象征类型的图片,让读者借助文化符号回想其深刻的文化内涵。(2)适当增加疑问句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多用旨在眼神交流类型的图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高读者的参与性。(3)适当增加高值情态动词来表达文化自信,同时多用近距离类型的图片来增强文化的亲和力,从而避免文化霸权主义。(4)在信息凸显上,可选择中心到边缘类型的图片来强调主题性内容,从而在视觉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他文献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南方作家之一,她密切关注南方社会现实,认为作家应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担起再现社会现实、利用现实唤醒读者情感并寻找困境出路的责任,《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借助乔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本文研究了《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南方困境书写,认为小说再现的美国南方社会“人命低贱”和“精神隔绝”问题表明物化现象对南方社会的影响,小说人物通过“爱”和“成员感”
国家形象品牌战略是一种有意识的资本再生产战略,是一个国家的自我再现战略,旨在通过国家形象品牌建构以积极的方式再现或重塑一国的形象。国家品牌形象的建构,通常有针对国内和国外的两个目标。对国内而言,国家品牌形象建构是为了本民族身份认同,民族凝聚力。对国外而言,国家品牌形象建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经济利益的争夺。本文从国家形象建构理论出发,以威廉和哈里王子的婚礼为研究对
工具类手动词是动词的重要类别之一。国内外研究从具身认知角度对正常人和运动障碍人群加工工具动词展开了一些研究,发现正常人群加工工具动词会激活运动皮层,而运动障碍人群则不会有类似反应。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工具动词的加工研究有所涉及,但是,从二语习得角度对学习者加工汉、英工具类手动词的语义具身效应差异进行探讨的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拟从具身认知角度探讨中国EFL学习者加工汉、英工具类手动词的差异,具体研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大部分学校以及老师都只重视学生对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忽略了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较为欠缺。因此本研究从语用身份论的视角下,探索高中生在口语活动中的角色身份话语特征,以及通过口语活动后,是否能提高角色身份构建的能力。语用身份论是在人际语用学下提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语用身份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但是对此的研究大多数集中
项目教学法(PBA)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实用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施项目来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且这些研究都只停留在给出教学设计和检验该教学法有效性的实践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去探究项目教学的本质。为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以英文经典选读课程为案例,在体认语言学的框架下提出项目教学法的体认观
在2018年中期选举后,美国国会女议员人数再创新高,127人成功当选。尽管2018年的选举为女性带来了巨大收获,但却进一步凸显了国会女议员人数上的党派差距。在127名国会女议员中,106名是民主党女性,只有21名是共和党女性。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会中民主党女议员和共和党女议员数量大体保持一致,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后,民主党国会女议员数量迅速增加,而共和党女议员数量却是增长迟缓,这使
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知识点,也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外语言学家分别从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系统功能以及认知角度对英语被动语态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英汉语言对比、错误分析以及语料库分析等方面,但是未在事件域认知模型的框架下对其生成机制做过深入探讨,将其应用到英语被动语态教学研究则更加匮乏。由于受到传统语法的影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主要注重被动语态的句型
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逐渐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D?rnyei(2005)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主张在语言教学中,外语教育者应将语言学习和学习者的特征相结合,帮助学习者形成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同感会影响到他们对语用规范的认知,进而影响目的语语用能力发展。同时理想二语自我期待较高的语言学习者对于语用知识的输入会更加敏感,更会注意到目的语的语用层面,并积极地
写作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影响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因素不仅包括语法及词汇,语篇连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了语篇连贯,留下了很多成果,提出了很多相关理论,如衔接理论,主位推进理论等等,也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参照点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等运用于语篇连贯的研究。随着教学法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连贯
作为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既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语言、社会等内涵,又凝练着各个民族对相关对象的认知。千百年来,中外学者从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地名进行了探究,但这些研究侧重于地名的词源、命名特点、文化内涵,对地名背后的命名机制不够重视,且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语料支撑。有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