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显微镜用于细胞外囊泡力学性质及其分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外囊泡(EV)是细胞分泌到体液中的多种亚型双层膜囊泡的总称。由于携带来自亲本细胞的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分子信息,细胞外囊泡不仅可以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还可以作为液体活检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向递送的重要载体。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等细胞外囊泡因物理性质和生物组成的细微差异难以被区分开来,这无疑阻碍了对特定亚型EV群体的真实认知,不利于细胞外囊泡的应用研究。原子力显微镜(AFM)因其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皮牛级力灵敏度、样品免标记和多环境下操作等独特优势在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应用广泛。AFM不仅可以表征生物样品的三维形貌和力学性质,还可以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论文利用AFM的纳米压痕和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细胞外囊泡的力学性质及其分型。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AFM探究不同细胞外囊泡的力学性质利用AFM的纳米压痕技术测量不同细胞外泌体的杨氏模量,结果发现:(1)肿瘤细胞的外泌体比正常细胞的外泌体刚性小,变形性强;(2)转移肿瘤细胞的外泌体比非转移肿瘤细胞的外泌体更柔软更易变形;(3)Hep G2/ADM耐药肝癌细胞的外泌体比Hep G2肝癌细胞的外泌体刚性小。这可能归因于不同细胞的外泌体表面的脂质和蛋白质等分子组成的差异。接着还研究了不同亚型EV(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的力学性质,发现随着尺寸的增大,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的杨氏模量反而依次减小。同时还探讨了p H对EV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相比p H 7.4而言,p H 6.5会使正常细胞EV和肿瘤细胞EV的杨氏模量降低,而p H8.0仅使肿瘤细胞EV的杨氏模量降低。此外还发现有些金属离子也会影响EV的力学性质:2.5 m M Ca2+和Ni2+可将降低正常细胞EV和肿瘤细胞EV的杨氏模量,2.5 m M Mg2+也可降低正常细胞的EV的杨氏模量,但却使肿瘤细胞的EV的杨氏模量增大。该工作有望为深入解析细胞外囊泡的力学性质提供重要信息。2.基于AFM区分三种不同亚型的细胞外囊泡利用AFM的单分子力谱(SMFS)技术发展了一种区分不同亚型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的新策略。选择膜联蛋白A1抗体、膜联蛋白V和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利用AFM的单分子力谱技术分别测定识别探针功能化的针尖与不同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虽然识别探针与不同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成键率却显著不同。通过统计分析三种识别探针与细胞外囊泡的成键率,发现该方法不仅可以区分7721肝癌细胞的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还可以区分L02正常肝细胞EV和7721肝癌细胞的EV。同样的,MCF10A正常乳腺上皮细胞EV和MCF-7乳腺癌细胞EV也可以被区分。该方法利用多种探针识别可以更准确地定义来自不同细胞系的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有望为深入解析不同亚型EV的特定生物组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他文献
在直升机的设计研制过程中,旋翼/机体耦合稳定性问题是其研发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嵌入式径向阻尼器安装在桨叶内部,具有优化桨毂结构,减小气动阻力,对桨叶内部空间要求不高,且不会改变桨叶的弦向重心等优点。本文研究了一种桨叶嵌入式径向运动阻尼,阻尼器的质量块在桨叶内部沿径向运动,通过耦合科氏力为桨叶摆振模态提供阻尼。本文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于Hamilton原理建立带嵌入式径向运动阻尼
空间环境急剧恶化,卫星碎片的危害日益严峻,卫星碎片的防护结构是保护在轨飞行器安全运行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针对超高速撞击的研究逐渐展开,然而专门针对防护结构抗冲击性能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的主要针对超高速撞击过程的材料模型参数以及构型优化展开一系列研究。本文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思想,结合AUTODYN-2D轴对称建模方法,建立单层板防护结构和多层防护结构的动力学模型,模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财政资金的使用面临越来越复杂多样的风险,如何实现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成为了财政治理甚至国家治理的重点,而地方政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范围和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提出各级政府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能基本建成一套全方位、
学位
在飞行器的折叠和传动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间隙非线性,这严重影响了飞行器的操纵性能和安全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逐渐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全动舵面间隙开关点的辨识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两种适用于三维模型间隙非线性系统的辨识方法,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对全动舵面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并利用ANSYS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计算,编写APDL程序获取该有限元模型的结构信息,通过自编程序实
系统辨识对研究无人直升机特性、改善功能和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其框架主要分为数据采集与处理、飞行试验技术和试飞数据分析。为了能够提高系统辨识结果的准确度,本文研究了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参数化辨识方法、最优输入信号设计、数据综合预处理、相容性检验与数据重建和无人机试飞技术等,并以此进行相关实际试验,验证本文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首先,通过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搭建飞行仿真平台,为了控制模型的稳定性,利用了
飞行器结构由于受载情况复杂,通常情况下认为其承受的疲劳载荷是变幅载荷,为保障飞行器结构的安全性,对变幅载荷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进行可靠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典型航空结构-耳片结构在变幅载荷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疲劳裂纹扩展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监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研究了典型变幅载荷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过程
海洋时代,正乘风破而来。地效飞行器在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提高海陆交通运输能力、加强近海巡逻反潜、救援森林火灾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对地效飞行器波浪水面地效区飞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较少且考察变量单一。为进一步掌握不同波浪环境、飞行状态及螺旋桨滑流等因素对地效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对地效飞行器水气两相流地面效应数值仿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及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超声电机(UM)主要依靠逆压电效应将定子的微观振动通过摩擦转换成转子的宏观运动,其中摩擦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超声电机能量转换效率、机械输出性能、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性能超声电机系统对摩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超声电机的输出特性,本文采用性能更加优良的聚酰亚胺(PI)为基体设计新型的超声电机摩擦材料。通过热化学的方法将碳纳米管接枝到碳纤维,利用碳纤维-碳纳米
近年来,自转旋翼机在我国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出现了特种作战用途的军用自转旋翼机,更使得大众对这种类型的旋翼类飞行器兴趣大增,但是目前的轻型自转旋翼机构型较为单一,且性能相差不大。本文根据目前市场保有量较大的两款轻型运动类自转旋翼机,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对轻型运动类自转旋翼机的设计和适航审定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推力自转旋翼机。论文首先对现有两款成熟的轻型运动类自转旋翼机
本文主要研究一种通过桨尖处安装的驱动螺旋桨带动旋翼旋转并实现对旋翼直接操纵的新构型旋翼。与常规的轴驱动直升机相比,旋翼产生的反扭矩被螺旋桨作用于旋翼上的驱动力矩所抵消。因此,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来平衡扭矩,消除了沉重的齿轮传动系统与反扭矩系统,有效地减小了系统的复杂性,从而简化直升机的整体结构,使机身结构更加紧凑。针对该新构型桨尖驱动旋翼,本文首先建立其旋翼模型。主要包括基于牛顿法建立的桨叶刚性挥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