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外交行为再探析——以二战后的新西兰为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关系文献和世界政治中,国家的大小通常被认为和其实力以及影响力紧密相连。“大”意味着实力和地位,而“小”则被视为国家行为,甚至是国家生存的不利条件。然而事实上,也有一些小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挪威在促进国际人权保护上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丹麦在拒绝大国在欧洲部署战略核武器上扮演着积极的活动家角色;荷兰在推动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政策,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上是国际社会的领跑者;新西兰在国际防核扩散与裁军领域也有着与其小国身份不相匹配的影响力。  囿于自身实力限制的小国如何能够拓展它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呢?本文以小国外交行为的特征为起点,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小国外交行为的文献进行梳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小国外交行为的原因、特点以及小国为了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所能选择的途径。其次本文探讨了新西兰作为一个小国的外交优先领域。通过分析认为,尽管新西兰依靠“道德外交”,将自己打造成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在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但是其外交实质是经济优先的。当政府的原则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决定了政府的外交行为和政策。  在对二战后的新西兰外交行为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以“小国外交”为关键词,从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入手,分别阐述了新西兰的小国外交行为在这两个层面上的表现:在全球层面,新西兰积极支持和利用诸如联合国这样的多边组织来促进自身利益,还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少数议题,如在难民安置问题上新西兰就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区域层面,通过在APEC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广泛参与东盟领导或授权的各政治、安全框架,加强同南太平洋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领域的联系,新西兰促进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广泛利益,并提升了新西兰在整个地区中的参与力度和影响力。  新西兰的小国外交行为既印证又否定了传统的小国外交行为特征:作为一个小国,国家实力决定了新西兰无法像大国那样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关系,只能将关注重点放在自身的生存以及发展同周边区域的关系上。但新西兰又在国际裁军与防止核武器扩散、联合国维和、人权保护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甚至是领导角色。新西兰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为小国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原产地作为国际货物、服务贸易中产品的一项“国籍”证明,在确立产品享受关税、非关税待遇、贸易统计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优惠性原产地制度,包括原产地规则及原产地程序,在区域贸
梁漱溟(1893-1988)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做学问,反而认为自己是“问题中人”。他所做的学问和著书立说只是为
一    1937年,陈伯达来到延安,当时正值陕北公学刚开始创办,由于陈伯达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教过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了一名教员。  1938年5月5日,马列学院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共中央培养理论干部的院校,院长由时任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兼任。张闻天即洛甫,跟陈伯达很熟,他们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期同学。张闻天当即把陈伯达调到马列学院当教员。陈伯达在马列学院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目前,学界对民间法及其范畴内相关概念的研究达到了十分火热的程度,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仅仅通过法理分析来建构民间法的理论体系。而在乡土社会中自发形成的民间法确是与平常生
由于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的特殊性,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相比,保持行政诉讼中原被告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是更加棘手的问题。行政诉讼的目的不仅是限制行政权力,更以维护相对人
在如今的公司运营中,“资本多数决”成为了股东会作出决定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节奏的同时,也间接地造成了拥有多数股份的股东利用拥有决策权的绝对权利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