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设计中,设计者通常选择增加结构刚度来避免气动弹性问题,但会导致结构重量增加,影响了飞行器的总体性能。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AW)技术的出现为飞行器的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它通过现代控制技术驱动控制面偏转,主动改变机翼表面的气动载荷分布,从而改变系统的稳定性。主动气动弹性机翼技术能够使飞行器在减小机翼结构重量、减小气动阻尼、扩大飞行包线等方面获得收益,将成为未来航空技术中的一项关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设计中,设计者通常选择增加结构刚度来避免气动弹性问题,但会导致结构重量增加,影响了飞行器的总体性能。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AW)技术的出现为飞行器的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它通过现代控制技术驱动控制面偏转,主动改变机翼表面的气动载荷分布,从而改变系统的稳定性。主动气动弹性机翼技术能够使飞行器在减小机翼结构重量、减小气动阻尼、扩大飞行包线等方面获得收益,将成为未来航空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主动气动弹性机翼技术是一项由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技术,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振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辨识、最优化、现代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显然气动力建模和预测与控制技术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两项技术。气动力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系统模型的精确性,关于气动力的建模与预测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控制系统不仅要处理高度非线性的甚至欠驱动的机翼气动弹性模型,还应具有应对建模不确定性、存在外界未知干扰、状态不可测(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保持系统稳定的能力。虽然控制技术在主动气动弹性领域有了很多进展,并且气动弹性主动控制律的设计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但相对气动力来讲,发展仍然较为缓慢,仍存在一些研究不足,例如,没有考虑系统状态不可测情况,没有考虑状态输出时滞问题,没有考虑建模不精确不确定等因素。由于滑模控制设计简单、对外部干扰不敏感,与线性矩阵不等式结合后能够处理高维非线性系统,本文以含尾缘控制面的二元机翼模型为研究对象,对亚音速飞行区域的机翼气动弹性系统的滑模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学术贡献如下:1.针对单自由度Duffing系统,研究了levy噪声诱导的混沌和分叉行为,提出了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方法抑制非线性响应,给出了随机稳定性证明。2.针对突风干扰的准定常气动弹性系统,假设系统状态不可测,设计了滑模观测器对不可测状态和突风干扰进行估计,并在估计空间构造了滑模面,提出了新的到达律来抑制传统滑模控制方法中的抖振以及实现滑模面的有限时间到达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推导了闭环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3.研究了基于非定常气动力和结构立方非线性的机翼颤振的神经网络观测器和滑模控制器设计问题。首先,建立了状态空间形式的机翼气弹模型。其次,设计神经网络观测器来估计系统未测状态和系统非线性部分,并构造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滑模面,设计了基于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器,给出了滑动模态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4.研究了考虑输出时滞和建模不确定性的非定常气弹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设计。首先,建立了含模型不确定性的机翼气弹模型。其次,设计了观测器对系统重构以及估计系统不可测状态,在此基础上,在估计空间构造了积分型滑模面,设计了滑模控制器,给出了闭环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
其他文献
三角范畴的粘合起源于A.Grothendieck的思想,其公理化的定义由A.A.Beilinson,J.N.Bernstein和P.Deligne引入,现已成为表示论和代数几何中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为了更好地研究三角范畴,A.A.Beilinson,V.A.Ginsburg和V.V.Schechtman引入了ladder的概念.Ladder是粘合的推广,粘合恰好是高度为1的ladder,而高度≥2的
本文主要研究树度量的几何与组合性质。主要研究对象是利普西兹多面体和由利普西兹多面体构成的复形。一个有限度量空间的利普西兹多面体的构成元素是这个度量空间上的1-利普西兹函数,因此度量空间的很多性质与其利普西兹多面体的几何和组合性质密切相关。我们对利普西兹多面体的研究分如下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刻画树度量的利普西兹多面体的组合性质。这是第三章的主题,本章对树度量的利普西兹多面体给出了完整的组合刻画。另
海洋沉积物中蕴藏着大量的微生物,在沉积物有机质代谢和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海是西太平洋典型的边缘海,位于被动大陆架边缘。根据地质勘测和钻探采样发现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储藏着大量的水合物。南海还分布有很多冷泉,已探明的冷泉区有三十多处,其中活动的冷泉有两处,分别是台西南Formosa冷泉和2015年新发现的海马冷泉。目前关于南海冷泉区和水合物区微生物分布特征,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尚了解有限。本研究针
1900年在第二次数学家大会上,Hilbert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16个问题的后半部分是关于讨论多项式微分系统的极限环个数。它成为了近代动力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众多数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动力系统定性理论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并在机械、电讯、化学、生物、经济以及其他科学领域里的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本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动力系统定性理论、可积性理论和几何奇异摄动理论及应用。着重考
类比于三角范畴的粘合,左粘合,右粘合及三角范畴之间的正合序列,在Abel范畴中,也可以定义Abel范畴的粘合,左粘合,右粘合及Abel范畴之间的正合序列.两者之间虽有相似之处,却有本质不同.例如:三角范畴的粘合,左粘合,右粘合中每一函子均是三角函子且每一层均是三角范畴之间的正合序列;但这在Abel范畴中一般不成立.自然的问题是,若Abel范畴中(左,右)粘合中的函子是正合函子,则会有怎样的结果.通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在电子工程学、伴随有开关的电路、发生碰撞的机械工程、具有干摩擦的力学系统、控制论等各领域中对一些自然现象或工程技术的建模中存在非光滑的微分系统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非光滑的微分系统理论和应用上的研究.本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分段光滑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具体为平面分段光滑微分系统的分段光滑轨道等价的正规形;一维分段解析的周期微分方程任意阶平均法理论及其在平面分段光滑微分系统中
软物质系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液晶、聚合物、胶体、泡沫、以及生命体系物质(如DNA、细胞膜、蛋白质)等。软物质系统中的静电多体关联效应也是当前材料、物理等学科中的前沿研究课题。特别地,当软物质系统中存在复杂的电介质界面时,系统中还会产生所谓的介电效应。介电效应在许多软物质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方面的计算模拟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我们需要高效的三维变系数泊松方程求解器。本论文将主要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核束装置和-探测装置的发展,对极端环境中(如角动量极限等)原子核的反应性质和结构的探索已成为现今核天体物理和核结构的前沿课题。原子核的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集体激发和单粒子激发。对于形变的原子核,单粒子激发的表现形式是准粒子激发,其中存在着一种寿命较长K值较大的准粒子激发态,称为高K同核异能态。这种高K同核异能态可被用于能源和武器方面的研究,因而成为核物理学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投
原子核基态性质与动力学演化的同位旋效应反映了介质中核子间有效相互作用的同位旋相关性,而介质中核子间有效相互作用的同位旋相关性在诸如放射性核束物理、宇宙中元素合成、致密星体等多个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非对称核物质的状态方程反映了介质中核子间有效相互作用的特性,其同位旋相关部分由(高阶)对称能表征。本文中我们将原子核的基态性质以及动力学演化纳入到统一的Skyrme有效相互作用与Hartree-Fock自
原子核结构是原子核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原子核基态和低激发态的能谱、电磁跃迁和衰变(如α衰变、β衰变和奇异衰变)等性质。本文主要研究原子核结构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原子核结构中系统规律的研究,包括对原子核质量、α衰变能和电荷半径的描述及预言;另一方面是对原子核壳模型的理论研究,包括壳模型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单轨道上的全同粒子给定总角动量的组态空间维数)和在壳模型的配对近似理论框架下研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