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焦虑症”是伴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出现的,文学生活中由经典性期待而生成的一种恐惧的、焦虑性的“情感综合症”。它既是对当代文学的经典缺失的焦虑,也是对当代文学危机的忧虑与恐惧,是文学观念滞后的深刻反映,是文学的文字本位主义和阅读主义遭遇多媒体化的信息时代的必然表现,也是精英知识分子内在的自我身份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经典文学时代走向“后文学时代”的时代症候。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危机正在现实地发生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由电子媒介主导的信息化的文学社会,这是一个文学泛化的时代,是一个文字文化衰退、文学不再“经典”的后经典文学时代。社会的文学生活面貌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多方面颠覆了文学的传统存在方式及其生产传播方式。在经典文学时代形成的、用于认识和解释经典文学的文学经典主义(或经典文学观)已经不合时宜,其阐释效能和合法性值得怀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史上一直被信奉的文学经典开始“问题化”,形成了一股规模浩大的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文化思潮。这股思潮其实质是文学的当代功能和价值问题。当代社会进程已然剥夺了文学的核心地位,在一个“人人都是文学家”的“后文学时代”,一直以来作为一种经典文化现象和特殊精神现象的文学已被社会文化阅读方式的转变所消解,而人们却仍固守着文学经典主义(或经典文学观),依然秉持着对文学的经典理解和经典认识,怀抱着对文学的经典性乞求,就不得不让我们去面对“经典焦虑”了。经典焦虑症所表征的经典危机实际上并不是当代社会文学生活的危机,而是文学观的危机,是以文学经典主义(或经典文学观)为核心的传统文学理论话语体系面临解体的危机。这提醒我们必须从实际的文学生活出发,改变对文学的既有认识,开放文学边界,重塑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媒介文学观,非如此,则不能轻易摆脱经典焦虑症,也不能认清因文学时代变化而起的种种变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必须交给社会的文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