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在中美上海世博会英文报道中的语言体现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u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六十年来,语言与意识的关系一直是新闻语篇研究的中心议题。进行批评语篇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以便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借助语料库语言学分析工具,本文旨在揭示中美两国对2010上海世博会英文报道中潜在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笔者搜集了近两年美国主流媒体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建立了美国上海世博会报道语料库,同时基于中国日报建立了中国上海世博会报道语料库。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对两个语料库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词汇分类、情态动词、报道动词、人称代词。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Antconc和Wordsmith软件产生的数据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相关例子的解释采用定性分析。   研究发现,在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中美两国各有侧重。美国媒体主要强调对中国政府铺张浪费的批评,中国媒体则倾向于肯定组织方的努力和塑造上海世博会运营良好的形象。以上不同之处反映了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政治背景、历史和文化。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帮助读者理解隐藏在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从而提高读者的批评阅读意识。本文还建议中国媒体在对国内大事进行英文报道时,应对国外媒体关注的有关方面予以回应,以加强沟通,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其他文献
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作为一名读者面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创造物,所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作者及其创造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需要对文艺批评界关于作者及其创造
薇拉·凯瑟(1873—1947)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啊,拓荒者!》是草原三部曲之一,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分析《
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受到来自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Vershueren的顺应理论的提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
反语是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否定、讽刺以及嘲弄意思的修辞方法,其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迄今为止,很多学者从修辞学,哲学,心理学等非语言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和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于哈沃斯荒原上的一个普通牧师家庭,两姐妹在1847年各自推出《呼啸山庄》和《简爱》,以激情澎湃的表达和有关女性
大文豪约翰·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其在绘画、建筑等领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的批评见解而饱受争论,但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来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外籍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关注他们与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变得必要而且重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外教在教学方面所持的观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