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者到歌者——《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mench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勇士—一段鬼影憧憧下的少女回忆》 (The Woman Warrior: Memorie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是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在美国当代文学占有重要位置。《女勇士》在社会性别,种族和少数民族等问题上受到特别的关注,对其也有各方面的评论。但是迄今为止,从整体分析小说中出现的不同女性形象及这些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和后殖民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女勇士》的细读,剖析了全书描述的六位女性,根据女性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在小说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揭示出美籍华裔妇女在现代父权制社会和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抗争过程,为总体的女性解放提供一种借鉴。   首先,汤亭亭通过“无名女人”与“月姨”两个悲剧形象揭示了女性对男权社会无声的反抗。虽然受到男权社会的无情迫害和摧残,无名女人和月姨已经开始从长期失语混沌状态中觉醒,走向自我言说。然后,汤亭亭通过《女勇士》中两个带传奇色彩的“双性同体”的形象:“花木兰”与“母亲”来挑战父权制社会,达到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最后,在小说中的“我”与蔡琰身上,汤亭亭揭示了完善女性主体存在的解决方法,即积极的参与,包括不同性别的参与和不同文化的参与。   通过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汤亭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对自身主体存在意识的发展及最终女性获得真正解放的方法。首先,女性的主体存在表现为一种历时性的存在。女性从最初的沉默的“他者”过渡到“双性同体”的人格,最后发展为一种开放的“歌者”人格,女性的主体存在始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持续开放的过程。其次,女性的主体存在还表现为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女性无论是作为“他者”、“双性同体”,还是“歌者”,其存在方式都与其周围的人或物密切相关。它必须有男性和其他事物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女性存在的完善最终将会推动人类社会的总体进步。
其他文献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而推动了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外语
仿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现象,国外的仿拟研究限于美学、文学层面,语言学领域很少涉足。国内语言学界将仿拟的研究则主要定位在“修辞格”上,研究方向在四个维度展开:定义、种类、功
目前,“教师即课程”这一口号非常流行。虽然官方话语主张更多的教师专业自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教育模式仍受青睐。引用Cochran-Smith&Lytle(1999)的三种教师知识观,论文试
语言测试是伴随着语言教学出现和发展的,也是语言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英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需要的一部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在中国涌现,随之,对这些
维·鲍·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一名传记作家。他的传记作品占其一生文学作品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我国学界对什氏的文学理论研究比较透彻,但对其文
托妮·莫里森的《秀拉》是一部探索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生存困境原因的小说。 在美国的移民中,非裔美国人是不情愿地踏上美国的。他们是被白人主流社会用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
艾丽丝·沃克(1944-)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创作数量最多的黑人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沃克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