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肽或蛋白质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其可溶形式转化为高度有序的纤维聚集体,这种普遍的现象在许多领域都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症(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由多肽或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引起的。多肽或蛋白自组装成有序的线性结构是许多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物传感器、药物输送、催化、组织支架、二氧化碳捕获和逆转录病毒基因转移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肽或蛋白质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其可溶形式转化为高度有序的纤维聚集体,这种普遍的现象在许多领域都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症(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由多肽或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引起的。多肽或蛋白自组装成有序的线性结构是许多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物传感器、药物输送、催化、组织支架、二氧化碳捕获和逆转录病毒基因转移等方面也突显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研究多肽或蛋白在体内或体外的组装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多肽或蛋白的组装聚集和疾病病理学的关系并探索其在许多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多肽或蛋白的聚集或组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溶剂、温度、p H、离子、蛋白浓度、表面和界面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其组装行为以及形成的聚集体的结构和形态。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表面和界面在多肽或蛋白组装聚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表面和界面到处都有,生物体内存在大量的表面和界面,包括各种细胞的表面、各种细胞器的表面等;同样,在体外实验中,实验用品如容器壁本身会存在大量表面,溶液实验中也会存在大量界面,尤其是气-液界面,这个因素无处不在却经常被忽略。近来,有研究表明宏观尺度的气-液界面附近会富集淀粉样蛋白,导致纤维化显著增加,气-液界面的存在影响α-Synuclein蛋白纤维的形成和生长。但是在纳米尺度上,气-液界面如何影响多肽或蛋白的组装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纳米气泡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水/污水处理、农业、工程学、纳米材料、超声造影剂、水产养殖和药物输送等,但是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纳米气泡尺寸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气-液界面比率,因此,它为在纳米尺度上研究气-液界面对蛋白和多肽组装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综上所述,本论文创新性地把纳米气泡导入到蛋白(多肽)分子的水溶液中,研究其对蛋白(多肽)分子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由此所得到的纳米气泡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崭新信息,将有助于理解纳米气泡如何对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作用等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论文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简要总结如下。在第一章,本论文详细介绍了蛋白和多肽自组装的重要性,阐述了蛋白和多肽自组装的相关机制,介绍了表征蛋白和多肽自组装的各种方法。另外,对纳米气泡的起源、分类和产生纳米气泡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归纳,让读者对纳米气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第二章,考虑到多肽分子的结构简单,设计方便,成本低廉,本文优先选用了一个含有11个氨基酸残基的模型肽(NH2-Gln-Gln-Arg-Phe-Gln-Trp-Gln-Phe-Glu-Gln-Gln-NH2,P11),研究了溶液中产生的纳米气泡对该P11多肽自组装的影响。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纳米气泡后,多肽P11在云母表面形成9-13 nm高的螺旋状纤维,而且这种结构的纤维是从溶液中沉积到云母表面的,不是在云母表面生长的,基本不具有表面取向性;而未引入纳米气泡的对照组,P11可以在云母表面生长,其生长取向受云母晶格的影响,最终不断生长为3 nm高的纤维结构。这些结果说明纳米气泡促进了P11的积聚,且产生了新的纳米纤维结构。本文还发现引入纳米气泡后,多肽P11溶液中的β-折叠二级结构增加,说明纳米气泡促进了多肽P11从无规则卷曲到β-折叠的转变,从而促进P11的积聚。硫磺素T(Th T)荧光测量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孵育时间后,纳米气泡处理的多肽P11溶液的荧光强度值更高,同样证实了纳米气泡确实会促进P11多肽的自组装。另外,本文还对纳米气泡促进多肽纤维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在第三章,本论文研究了纳米气泡对蛋白分子自组装行为的影响。众所周知,蛋白质是比多肽更加复杂的体系且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研究纳米气泡对蛋白自组装的影响更加有实际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一个常见的淀粉样蛋白—胰高血糖素蛋白(HSQGT FTSDY SKYLD SRRAQ DFVQW LMNT),含有29个氨基酸残基,主要在胰腺α细胞中合成,已被广泛用于胰岛素诱导的低血糖症的紧急治疗中。研究表明纳米气泡不仅影响胰高血糖素分子自组装的程度,还对其二级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在形貌结构上,纳米气泡会促进胰高血糖素蛋白形成高度为4 nm左右的纤维结构,而在对照组,纤维的高度仅有2 nm左右。硫磺素T(Th T)荧光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研究表明纳米气泡促进胰高血糖素分子更多地向β-折叠结构转化。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纳米气泡促进胰高血糖素蛋白形成数量更多的纤维。溶液中生成的纳米气泡的存在时间大概为3-4个小时左右,因此我们推测纳米气泡是在蛋白组装前期影响胰高血糖素组装积聚。在第四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新的研究方向和值得研究的内容。
其他文献
水泥中的水溶性六价铬具有强毒性,水泥企业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还原剂将水溶性铬(Ⅵ)转化为低毒性的铬(Ⅲ),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也是常用的六价铬还原剂,但其加入量会影响水泥的耐久性,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测定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试剂纯度尤为重要,本文对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探究,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和重铬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进行测定。
随着DNA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作为基础材料广泛用于构建复杂多样的纳米结构。所构建的DNA纳米结构除继承核酸本身的特性外,还具备高生物相容性、易于多功能化修饰及纳米级寻址能力等突出优点。以此为基础,DNA纳米结构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医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框架核酸作为一类典型的DNA纳米结构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除了对纳米结构的精准设计与合成外,框架核酸可以通过定价与
质子治疗及其装置是当前医学物理界中一大热点,由于其对正常组织极好的保护性及其在布拉格峰附近的生物效应,质子治疗获得了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青睐,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放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先进的质子治疗设备巨大且昂贵。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质子治疗设备的小型化。自此紧凑型质子治疗设备应运而生,高梯度射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更紧凑、更高效的质子治疗装置。根据当前提出的单室治疗、质子CT和FLA
团簇核的研究一直是核物理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但在重离子核反应中,强子会受周边核物质的剧烈影响从而导致原有的结构信息丢失。相比于传统强子观测量,光子有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优点,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携带核反应的真实信息。本文旨在利用光子的这一性质,以其为探针开展了对原子核的α结团现象的研究。扩展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EQMD)是现今研究α-团簇核核反应的主要微观输运模型之一。本论文的第一个工作即是将韧致
同步辐射光源(synchrotron radiation light source)和自由电子激光(free-electron laser,FEL)的出现,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等学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研究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科学的发展,40余项诺贝尔奖都与光源技术和应用直接相关。基于电子储存环的同步辐射光源现今已经成为支撑多学科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一种最主要的大科学
衍射极限环是未来光源发展方向,它与第三代光源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发射度更低,接近光子的衍射极限。发射度越低光的亮度越高,降低发射度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multi-bend achromat(MBA)方法,提高单个单元中二极铁数量,能非常有效地降低发射度,使用7BA磁聚焦结构也成为了较多新光源与光源改造的选择。除此之外,使用antibend、纵向变梯度二极铁方法以及Robinson wiggler、横向
同步辐射光束线已经从高能量分辨发展到超高能量分辨,从微米聚焦到纳米聚焦,光束线的稳定性成为先进性能光束线的关键需求。对于硬X射线光束线,双晶单色器是核心设备,分光晶体的角度稳定性直接影响了聚焦光斑的位置稳定性以及出射光的能量及通量稳定性。本文结合上海光源工程实际,以液氮冷却双晶单色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了单色器运动参量及稳定性测试方法,研究了单色器工作波长在线检测技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研究了双晶
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由DNA转录为RNA最终翻译为蛋白质,从而支撑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同时,遗传信息的异常传递也会造成多种疾病。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由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调控,例如,负载遗传信息的基因组核酸序列可经由蛋白质凝缩为染色质,而染色质在相关蛋白的调控下产生拓扑重构,从而调控对应基因的转录活性;一些非编码RNA,如miRNA,可以以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的形
众多的天文学和宇宙学观测都表明了暗物质的存在,且是宇宙物质组成的主要部分。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暗物质候选粒子。关于WIMP暗物质粒子的直接探测已经成为当今物理学的前沿课题。最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已有各种地下探测实验(例如XENON、LUX)展开了对WIMP暗物质的直接测量。位于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
核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高、洁净、低碳的能源,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得到有序发展。核燃料循环是核工业的基础,以铀的高效利用为目的的先进核燃料循环体系,因回堆复用的需求,对后处理得到的铀产物的纯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燃料循环中的铀转化和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常采用氟化挥发技术转化或者回收铀,得到的UF6产物中通常含有以MoF6为代表的较难净化去除的高挥发性金属氟化物。目前普遍采用精馏法和选择性吸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