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作品的德译本对德国的“中国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德国翻译家施华慈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红楼梦》的德文全译本。《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代表着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红楼梦》的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能够了解其他民族的读者是如何理解和阐释《红楼梦》的,然后从自身出发,分析他人的见解,以达到更深刻认识自己,更加了解《红楼梦》,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文学翻译不仅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不同的美学理念和不同文化的传播。金陵十二钗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以及灵魂人物,这十二位古典女子的美好形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施华慈在对这十二位女主人公的翻译过程中是作何处理的呢?她们在德国读者心目中是否也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出于对《红楼梦》原文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尊重以及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值,施华慈的翻译是偏向异化的翻译。他尽可能的保留了异己的文化因素,使目标语读者有新的文化体验,满足目标语读者对源语言文化的异质性的期待。但是同时他又不得不面对异化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学误读以及文化冲突现象。本文以施华慈的全本红楼梦德译本中金陵十二钗的翻译最为主要对象,具体研究了施华慈在翻译整本红楼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异化手法,并将其与库恩在红楼梦节译本中所采用的归化手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巨大的语言学,文学手法,美学理念以及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译者能否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成功的完成其翻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