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政基础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v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司法制度中,人民陪审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政治上,它实现了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司法上,它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监督司法审判,防止司法专横,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时期,借鉴了当时苏联的模式,20世纪50年代曾经一度辉煌,其后的发展曲折起伏。1954年,人民陪审制度第一次在《宪法》中被明确规定,而在21年后被删除,虽在改革开放元年得以恢复,在1982年的《宪法》中却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宪法制定的整体背景、陪审制度本身运行情况等有关。由此,产生了诸多理论争议,如人民陪审制度是否违宪问题、是否存废问题等。本文认为现行宪法对人民陪审制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并不导致该制度违宪,宪法中存在建立陪审制度的基础。人民陪审制度在宪法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巩固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政基础。本文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陪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国外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陪审制度与宪政的关系。陪审制度来源于宪政思想,在其形成发展中与政治民主和司法民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宪政对民主价值的追求。第三部分梳理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宪法上的变迁,对相关理论争议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现行《宪法》没有对人民陪审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的原因,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合宪性进行了理论考察。第四部分主要从宪法的民主性价值、人民监督机制、人权保障机制等方面论证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宪法实施中的重要意义。第五部分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巩固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宪政基础的措施:将人民陪审制度上升为一项宪法原则,制定《人民陪审员法》,宪法上赋予当事人陪审选择权,树立人民陪审制度的法治理念。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2008年思想品德学科中考改革和新课程实施后镇江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卷内容、形式变化的发展趋势,总结其与众不同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从而辩证地分析了作为受制于应试
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外国的优秀影视作品进入我国,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在这一过程中,字幕组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字幕组将影视作品中非中
完善的仲裁制度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及时有效的临时措施能为仲裁制度提供程序保证和价值保证。但是在仲裁庭和法院之间如何进行决定权分配,在理论界和实务届却有极大的争议。
学位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主体按照意思自治原则从事交易活动,合同订立、合同履行至合同解除整个合同交易过程均需要将意思自治原则贯穿其中。虽然合同法的基本理念是
文化产业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及时地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