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致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及细胞焦亡的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ang89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严重威胁农林、畜牧业发展的头号外来物种之一,多种动物采食后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肝脏是紫茎泽兰作用的重要靶器官,紫茎泽兰致肝脏炎性损伤的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80只8周龄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紫茎泽兰(100 g/kg、200 g/kg和300 g/kg)饲喂组。从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以及细胞焦亡的角度,在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述紫茎泽兰致肝脏炎性损伤的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紫茎泽兰诱导小鼠肝脏炎性损伤的发生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紫茎泽兰处理组小鼠出现采食量减少、体重减轻、精神异常和被毛粗乱等症状。血清中ALP、ALT和AST均以剂量依赖性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同时,紫茎泽兰可极显著提高肝脏指数(p<0.01),造成肝细胞肿胀、出血、肝索排列紊乱,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等病理学变化,其他主要实质器官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理损伤。紫茎泽兰可极显著提升肝脏组织促炎因子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同时抑制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mRNA表达(p<0.01),且均呈剂量依赖性变化。结果表明,大于100 g/kg剂量紫茎泽兰可诱导小鼠肝脏发生炎性损伤。2.紫茎泽兰破坏肝脏氧化还原系统造成氧化应激本试验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化学分析法以及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紫茎泽兰对肝脏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可极显著促进肝细胞活性氧簇(ROS)产生(p<0.01),促进肝组织中MDA生成(p<0.01);(2)紫茎泽兰可极显著降低小鼠肝脏中CAT(p<0.01)、GSH-Px(p<0.01)、Cu-Zn SOD和Mn-SOD(p<0.01)活力,极显著降低GSH的生成(p<0.0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变化;(3)紫茎泽兰可显著降低CAT、GSH-Px、Mn-SOD、Cu-Zn SOD等酶mRNA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果表明,小鼠摄入100 g/kg以上剂量紫茎泽兰可导致肝脏组织出现氧化应激。3.紫茎泽兰可导致肝脏线粒体损伤本试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FCM技术和qRT-PCR等方法,探究紫茎泽兰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紫茎泽兰处理后肝脏线粒体嵴部分消失,出现空泡化(100 g/kg组),多型性线粒体增多,并出现肿胀(200 g/kg组),线粒体异常肿胀且线粒体嵴出现疏松(300 g/kg组);(2)FCM定量分析表明,紫茎泽兰极显著提高线粒体肿胀度(p<0.01);(3)随着紫茎泽兰剂量的增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0.01);(4)紫茎泽兰可极显著降低线粒体DNA拷贝数(p<0.01)。结果表明,100 g/kg以上剂量的紫茎泽兰可破坏线粒体超微结构并引起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损伤。4.紫茎泽兰激活肝脏细胞焦亡信号通路本试验采用FCM、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手段,研究紫茎泽兰对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1)紫茎泽兰可极显著降低正常肝细胞比例(p<0.01),极显著提高细胞焦亡的比例(p<0.01);(2)IL-1β是细胞发生焦亡后分泌的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ELISA检测发现紫茎泽兰均能促进IL-1β的分泌且差异极显著(p<0.01);(3)紫茎泽兰可极显著激活细胞焦亡通路的关键因子Caspase-1活性(p<0.01);(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L-1β和Caspase-1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细胞质中,经光密度分析,肝脏中IL-1β和Caspase-1蛋白表达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p<0.01);(5)GSDMD是细胞焦亡的关键执行因子,紫茎泽兰可促进细胞GSDMD mRNA表达(p<0.05或p<0.01),促进其他焦亡相关因子NLRP3、NF-κB、Caspase-1、GSDMD和IL-1βmRNA表达;(6)Western Blot显示,紫茎泽兰可将GSDMD切割成有活性的GSDMD-N蛋白,同时促进NLRP3、NF-κB、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激活了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综上,本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可诱导小鼠肝脏发生氧化应激,产生大量ROS,进而促进炎性因子升高,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紊乱,从而激活细胞焦亡信号通路,最终造成肝脏炎性损伤。这为解析紫茎泽兰中毒机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是一类结合特异性DNA序列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是基因表达调控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参与调控生物体正常和疾病过程。TF基因的鉴定和注释是研究转录调控的基础。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600个左右的TF基因,对人类TF的准确鉴定和调控靶基因的系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TF介导的转录调控。TF和miRNA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可以形成前馈环(Feed
轻质薄壁梁具有优异的力学和能量吸收性能,它们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载工具中,作为能量吸收器吸收碰撞事故中的冲击动能,以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薄壁梁的横向弯曲是最重要的能量耗散机制之一,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纯弯曲方面,不能反映和预测实际工况下薄壁梁的弯曲力学行为和响应。本文旨在对三点弯曲条件下金属薄壁梁的横向弯曲及能量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为其变形机理分析和弯曲响应预测提供理论方法,同时为碳纤维增
本论文基于实验室构建的细菌人工染色体重组鸭瘟病毒拯救平台(BAC-CHv),利用无痕缺失技术,对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囊膜糖蛋白gI和gE进行单基因缺失株和双基因缺失株构建,获得无外源基因插入的基因缺失重组病毒BAC-CHv-△gI、BAC-CHv-△gE和BAC-CHv-△gI+△gE及其回复株BAC-CHv-△gI Rev、BAC-CHv-△gE Rev和BAC
微喷射3D打印是一种精确喷射液体粘结剂粘结粉末实现完整成形体构建的快速成形技术,在原理上融合了印刷技术、粉末沉积、动态粘结剂与粉末相互作用和后处理等相关技术。微喷射3D打印可以克服传统陶瓷制备工艺中出现的复杂形状陶瓷件制备困难、烧结收缩率大等问题,使复杂陶瓷件的快速制造成为可能。然而,设备的开发、粘结剂的调控、后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形件的性能仍然是一项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喷射3D打印
核糖体合成是细胞增殖的关键,并且需要三种真核RNA聚合酶的协调发挥作用。在转录过程中,RNA PolⅠ介导的rDNA转录约占增殖细胞RNA合成的60%。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SUMO修饰抑制整体RNA PolⅡ转录,其主要机制是SUMO能通过修饰CDK9抑制CDK9与Cyclin T1相互作用,抑制RNA PolⅡ转录延伸因子P-TEFb复合体的形成,进而抑制RNA PolⅡ介导的转录延伸和整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常与腹部肥胖,胰岛素抵抗(IR),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相关。目前发病机制仍有争论,学者普遍认为是遗传变异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PCOS的发病。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类的“第二大脑”或“第二基因组”,是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并且可以通过长期使宿主低水平暴露于代谢和衰变产物而影响宿主的重要生理功能,当肠道微生物群基多样性发生改变时,可
城市综合体TOD一体化设计,不止要关注交通元素的整合,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关键设计要点研究、案例分析及工程实践应用,对城市综合体TOD一体化设计相关研究提出应对的设计策略。
雌性动物生殖(卵巢)衰老,表现在卵泡和卵母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显著下降,卵巢基质发生异常变化,生殖功能明显下降。但是,维持和改善衰老期间卵母细胞数量和质量,临床上仍缺乏可行策略。硒(Se)已经被证实在雄性动物生殖方面发挥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然而,它在雌性生殖中的潜在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因此,本研究以老龄雌性小鼠为模型,探讨不同Se水平膳食对老龄雌性小鼠卵巢卵泡储备和生殖能力的影响。试验中
学位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世界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病原菌具有寄主适应性强,生理分化明显,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有性生殖是病菌发生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有性生殖发生的基因重组,不仅能丰富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还
玉米(Zea mays L.)不仅是全球范围内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还是广泛使用的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持续稳定的玉米产量对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非生物胁迫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其中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尤其显著。植物耐旱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性状,过去几十年间,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玉米耐旱机制研究已鉴定到数个干旱胁迫相关基因和协同作用的模块,同时发现干旱胁迫下,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