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女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她一生学术兴趣广泛,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桑塔格与西蒙·德·波伏瓦(1908-1986)、汉娜·阿伦特(1906-1975)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具有独特见解的小说家。她前期的的两部小说中体现了不少的主题,其中身份的缺失,孤独和痛苦几乎贯穿了这两部小说始终。这些主题反映了战后美国年轻一代人的孤独、痛苦及迷茫的心态。因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和他们对待自我与世界的态度也深受影响。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感到孤独、无助和漫无目标。尽管他们也曾努力地寻找与尝试个人精神的自由和理想的实现,但最终他们一无所获。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本论文试图对桑塔格的早期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从全新的视角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三个层层相扣的主题,剖析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试图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年轻一代的消极心理根源,也可从中窥探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思潮对现代派作家创作的影响。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了桑塔格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中主人公梦境的叙事结构,进而指出梦境是对现实中的压抑因素的戏剧性再现。主人公潜藏在无意识中的种种压抑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印证、释放和解脱,而在梦境所提供的超越现实性的戏剧性场景下,主人公被压抑的情感和本能被作者置于各种角色和关系之中,通过分析主人公在梦境探求自我身份的过程,揭示出其丧失自我的必然性。
第二章从社会宏观角度探寻导致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性格异化的原因并分析了桑塔格如何在她早期的两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引发两个弊端:一,人们在分工中从总体脱离,而人们只能在总体中找到自己的身份;二,私有制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残酷的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盛行着达尔文主义,可是人类社会道德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种适者生存的残酷,关怀弱者,使文明得以发展,这也是这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无法调整自己的原因。小说流露出对生存痛苦的隐忍,更关注人在异化世界中寻求自我身份的意义。
第三章通过阐述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冗长的自白,论述了主人公分裂的人格:一方面试图挣脱命运的枷锁,摆脱社会体制和习俗的禁锢,而另一方面又苟合于世俗的潜规则,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也甚感迷茫。正如萨特所说,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因环境而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自由总含有痛苦,而小说中主人公就是因为逃避了责任,所以无论他们绝望地强调自我,还是绝望地放弃自我,都是自欺行为,是自由绝对化的弊病,从而导致自我的失落;所以小说主人公各种荒诞的行为包括模仿梦境和探寻死亡都源于真我的失落。
第四章通过对桑塔格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的叙事手法阐述她对艺术形式和功能的见解,并揭示她通过何种具体策略和小说技巧来展现文学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抵制压抑、解放人性的功能。她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采取了反对阐释的策略,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并借鉴了一些新的艺术样式,诸如电影中对时空的处理手法,从而丰富了小说的表达形式,更新了人们对小说这一特定艺术样式的认识。由此论文得出结论:小说虽然没有具体的情节,但却影射了20世纪的社会病——道德沦丧。爱是道德观念的指挥棒,但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当代社会,人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爱的维系,这都是社会异化所导致的结果。桑塔格通过小说创作的形式,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道德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