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和营养物质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分析了10个赤星病菌株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并对病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3种酶系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分离自安徽省凤阳、涡阳、固镇等烟区的赤星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10~35℃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温度低于7℃或高于40℃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是53℃5min和50℃10min。幼菌丝致死温度是52℃5min和49℃10min。病原菌在pH 4.0~1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呈现双峰曲线,即在pH6.0~pH 8.0生长较快,尤以pH 6.0和pH8.0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更快。分生孢子在pH 4.0~11.0之间均可以萌发,在pH 6.0时,产孢量最高,在pH 8.0时,菌丝生长最快。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够利用。其中葡萄糖、麦芽糖、乳糖为最佳碳源,产孢量以麦芽糖最高,液体培养结果显示以果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更适合病原菌生长;蛋白胨为最佳氮源,产孢量也是最高,液体培养结果显示也是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更适合病原菌生长,菌丝干重值最大,脲和NH4Cl对病原菌的生长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光照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更利于菌丝的生长和产生孢子。2.本文分析了10个烟草赤星病病原菌菌株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并将同工酶酶谱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中酶带较丰富,从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中可以看出种内的菌种差异。酯酶电泳图谱酶带很少,比较单一.但也可以看出涡阳地区的菌株酶的强度高于其他地区,这可能和菌株本身致病力相关。可溶性蛋白图谱中10株链格孢菌被明显分成5组,也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菌株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而固镇和涡阳的菌株显示的酶带较多。本实验结果还表明,同工酶电泳方法简单易行,能精确反映菌株之间的微小差异,适用于链格孢属种内分群,可作为传统链格孢菌分类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克服单一依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类所存在的弊端。3.在液体条件下对烟草赤星病病菌培养10d内,分别系统测定纤维素酶、PPO、淀粉酶等3种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胞外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会逐渐的上升,培养后期有的菌株分泌的酶会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和培养液的营养条件有关。涡阳地区的菌株分泌纤维素酶活性和PPO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菌株,而凤阳地区的菌株分泌纤维素酶活性和PPO酶活一直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而分泌淀粉酶活性,凤阳地区的菌株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