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冲动性(Motor Impulsivity)是指个体受到外部刺激,立马做出行为反应的倾向性,它是各种不良行为的成因之一,比如暴力犯罪、攻击性行为和自杀等。而焦虑(Anxiety)作为最常见的负面情绪状态之一,影响了个体的运动冲动性。虽然已经有研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有关焦虑对运动冲动性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探究仍不充分。本研究主要假设为:随着焦虑水平升高,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也会随之升高,并且焦虑通过影响个体的右侧执行控制网络(Right Executive-control Network)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运动冲动性。本文由三个系列研究组成:首先,采用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探究焦虑对于运动冲动性的影响;其次,采用控制个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进行行为实验,比较不同焦虑水平的个体的运动冲动性;最后,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个体的右侧执行控制网络连接强度是否中介了焦虑对于运动冲动性的影响。为了探究个体焦虑水平和运动冲动性的关系,研究一采用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对442名大学本科生的焦虑水平和运动冲动性进行测量。研究一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作为测量个体焦虑的工具,采用了巴瑞特冲动量表第十一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量表和简式UPPS-P量表测量个体的运动冲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哪种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个体的运动冲动性进行测量,焦虑与个体运动冲动性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研究一进一步进行了回归分析,将焦虑作为自变量,将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作为因变量,控制了个体的年龄、性别和抑郁对于个体运动冲动性的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抑郁对于运动冲动性的影响之后,焦虑仍能有效预测个体的运动冲性。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运动冲动性会随着个体焦虑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是,研究一采用的是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缺乏对于自变量的操纵,故在研究二中,进一步增加了对于个体焦虑水平的控制,以探究个体焦虑程度对于运动冲动性的影响。研究二主要目的是比较高低焦虑组被试之间运动冲动性的差异。该研究以232名大学本科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依据,从中筛选高焦虑和低焦虑的个体。共有37名低焦虑个体和33名高焦虑个体被纳入该研究,研究二对这两组被试的运动冲动性进行了测量。研究二除了采用BIS-11冲动性量表测量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以外,还采用了Go/Nogo任务和双选择oddball任务对个体的运动冲动性进行测量。在Go/Nogo任务中,以个体对于“go”刺激的反应正确率和“Nogo”刺激正确率差值作为衡量个体运动冲动性的指标;在双选择oddball任务中,除了以标准刺激的正确率减去偏差刺激的正确率的值作为表征个体运动冲动性的指标以外,还采用了个体对偏差刺激的反应时和对标准刺激的反应时间的差值来表征个体的运动冲动性。结果显示,高焦虑组的大学生在BIS冲动性量表运动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更高,而且在双选择oddball任务中的准确率差值和反应时代价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高焦虑组的大学生的反应正确率相比低焦虑组的大学生更低,反应时代价更长。此外,本研究根据分析个体BIS冲动性量表运动冲动性分量表的得分和行为实验指标的相关性,还发现双选择oddball任务中的反应时代价相比于传统的正确率指标,更能准确地反应个体的运动冲动性。研究二通过操纵个体的焦虑水平,发现不同焦虑水平的个体的运动冲动性存在差异,证实了焦虑水平对于个体运动冲动性的影响。研究三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探究焦虑是否通过影响个体右侧执行控制网络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运动冲动性。研究三采用西门子3T磁共振成像设备对134名大学本科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进行收集。该研究在左右半脑的执行控制网络内,各选取了六个左右对称的坐标,生成了六个半径为6毫米的球形区域,采用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方法计算左右侧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结果发现,焦虑与个体的运动冲动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焦虑与个体的右侧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右侧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和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果说明,随着焦虑水平的升高,个体的右侧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而随着个体右侧执行控制网络的下降,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会随之上升。研究三进一步以焦虑水平为自变量,以个体右侧的执行控制网络连接强作为中介变量,以运动冲动性作为因变量进行了中介分析。为了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研究三将年龄和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纳入中介模型分析。中介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体右侧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中介了焦虑对于运动冲动性的影响。焦虑水平上升会导致个体右侧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减弱,进而导致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上升。本研究认为随着个体焦虑水平的上升,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也会随之上升。研究一、二分别通过自我报告的方法和行为实验的方法,都证明了焦虑与运动冲动性存在相关。此外研究三发现,焦虑通过降低个体右侧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使得个体的运动冲动性升高。本研究通过自我报告、行为实验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方法,探究了焦虑对于个体运动冲动性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结论能进一步运用到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对预防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暴力犯罪和自杀等行为有着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