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锰含铝TRIP钢组织调控与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AHSS)的典型代表,中锰钢(Mn含量:412wt.%)通过相变诱发塑性效应(TRIP)实现增强增塑,其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备受青睐。近年来,在中锰钢体系基础上,通过添加铝元素(Al含量为25wt.%),优化合金成分和制备工艺,又开发出强塑积为3060GPa·%的C-Mn-Al系中锰TRIP钢。基于可焊性和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考虑,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中锰钢(C和Mn含量分别为0.010.2wt.%和812wt.%)体系,而对中碳锰含铝TRIP钢体系(C含量达到0.350.4wt.%)的研究相对匮乏。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热轧和冷轧中碳锰含铝TRIP钢(C含量:0.350.36%、Mn含量:57wt.%、Al含量:3.03.5wt.%),通过临界退火处理(650800℃保温后水淬)和低温回火(200℃保温后空冷)调控实验钢的显微组织和微区成分,对热处理态实验钢的组织形貌及力学行为进行表征和分析,并研究了C/Mn元素配分、残余奥氏体晶粒尺寸和形貌对TRIP效应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归纳如下:(1)Thermol Cal相图计算结果表明:当合金中Mn含量增加,两相区扩大,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与实验结果一致;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大,在950℃(5Mn)和870℃(7M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vol.%和100vol.%,与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模拟计算未考虑晶粒尺寸对其稳定性的影响。(2)X射线衍射及显微组织分析表明:5Mn和7Mn实验钢650℃临界退火后残余大量马氏体和粒状碳化物;在700℃及以上温度临界退火组织主要包含铁素体和板条奥氏体(热轧态)或块状奥氏体(冷轧态);5Mn实验钢热处理后奥氏体最高含量分别可达43.9vol.%(750℃×1h,热轧)和28.9vol.%(750℃×1h,冷轧);7Mn实验钢中奥氏体最高含量分别可达54.3vol.%(750℃×1h,热轧)和36.1vol.%(800℃×1h,冷轧)。(3)拉伸实验结果表明:5Mn热轧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总延伸率分别为400MPa650MPa、8101150MPa和3170%,7Mn热轧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总延伸率分别为650MPa780MPa、8901155MPa和4965%;5Mn热轧实验钢在750℃退火1小时获得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强塑积达到65GPa·%;5Mn冷轧实验钢在750℃退火1h可以获得923MPa的抗拉强度和57%的总延伸率;7Mn冷轧实验钢在750℃退火1h可以获得780MPa的屈服强度、1118MPa的抗拉强度和67%的总延伸率,强塑积可达75GPa·%,处于类似成分国内先进水平。(4)分析7Mn冷轧实验钢750℃临界处理时的组织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奥氏体含量均在32vol.%左右波动,对保温时间较为不敏感;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长大,C、Mn等元素配分程度提高,对奥氏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5)通过分析不同成分、状态实验钢的应变硬化行为发现,S1阶段快速下降对应铁素体的软化变形,S2阶段的缓慢上升主要是铁素体塑性变形和TRIP效应的综合作用,S3阶段出现波动主要与不连续TRIP效应有关。S2阶段铁素体发生塑性变形能够有效延缓奥氏体的转变,有助于实验钢获得良好的塑性。不连续的TRIP效应表现为变形过程局部的应力释放和马氏体强化,主要与实验钢中不同稳定性梯度的残余奥氏体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针对电力行业中大量使用的铝-铜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在连接过程中的工艺机理、组织演化行为及导电性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一种新型高效低热输入的电弧熔钎焊方法—脉冲旁
目的 筛选甲状腺肿瘤细胞凋亡的低能级微波消融参数,探讨低能级微波消融甲状腺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建立裸鼠皮下甲状腺未分化癌模型,随机分为12组进行不同功率的微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全方位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在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
水是最重要的灭火剂也是许多危险有害物质的吸收剂,采用水幕进行防火分隔或采用水幕阻断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扩散危害在消防、防火设计、危险物质应急处置等许多领域有着许多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是教师的德育教学重点,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空泛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精神,而是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