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出现了一股尺牍编选出版的热潮,从顺治末到康熙间较短时期内,相继出现了十余种尺牍选本,分别为:李渔的《尺牍初征》与《古今尺牍大全》;周亮工的《尺牍新钞》、《藏弆集》与《结邻集》;汪淇、徐士俊等人的《分类尺牍新语》、《分类尺牍新语二编》与《分类尺牍新语广编》;陈枚的《写心集》与《写心二集》;黄容、王维翰的《尺牍兰言》;张潮的《尺牍友声》与《尺牍偶存》;程元勋、王化騄的《名人尺牍选》。这些尺牍选本的纷纭出现是一个较为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一众尺牍选家继承了晚明文人尺牍小品的观念,秉持严格的文艺审美标准,四方收罗,收辑遗佚,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明末清初士人尺牍,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文本,认真分析,谨慎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对这些尺牍选本的形成原因、形成与传播过程,以及其中所收尺牍的文艺审美价值、文学理论价值、文献价值等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总结。论文由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的来源以及研究意义、现状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正文部分分为十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清初尺牍选家、选本,以及众多的士人尺牍进行论述。第一章从社会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晚明尺牍小品与尺牍选本的兴盛是清初尺牍选本兴起的先声;在社会动荡与重建背景下的清初遗民思潮、经世致用思潮、商业求利思潮、个性思潮等社会思潮的兴起对于尺牍选本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指出清初独特的文人尺牍创作情境、书籍市场的兴盛与文学选本发行的热潮、民间邮政服务的发展为清初尺牍选本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二章从尺赎选家与选本的角度出发,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对各种尺牍选本的编选、成书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细致的分析。其中,对于尺牍选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他们生平的考证,他们编选尺牍选本的动机、理念,编选团队的组建以及编选的过程等;对于尺牍选本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各种选本编选的方式、成书与传播过程,现存的版本考证等。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清初尺牍选家征集尺牍稿件的来源与渠道。优质、稳定的稿源渠道是尺牍选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清初尺牍选家出于不同的编选理念,囿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征选的尺牍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时人为主,间及前古”形容其内涵;在尺牍征选的地理范围上,则主要围绕杭州、南京、苏州、扬州、青州等几个中心城市,采取以点带面,多方征稿的方式收集稿件;在具体的稿件征集渠道上,诸选家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广泛搜罗自己与友朋往来之牍、朋友往来之牍、民间藏稿、其他尺牍选本以及利用征稿、投稿与赠稿、约稿的方式进行尺牍稿件的搜集。第四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清初尺牍选家对于尺牍文体的认知。尺牍原非独立的文体,晚明文人重视尺牍也只是将之作为小品之一种看待。在清初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清初尺牍选家试图将尺牍文放在宏观文学背景下,追根溯源,梳理其独立发展的线索,给与尺牍以新的文体定位。他们认为尺赎文具有高辨识度,可以从大文体分类中独立出来,其源流可辨,其沿革可考,其风格可以识别。清初尺牍选家总体继承了晚明文人的尺牍小品观,但他们不停留于此,认为尺牍在不断进化,今人可以胜过古人。尺牍也不是小道末技,它们在表现文人性情、展现文艺之美以外,还需要承担载道的重任。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进行不同方式尺牍的编目,对入选的尺牍进行删节,甚至进行评点以突出其文艺之优美,思想之精深。第五、六章,清初尺赎选本的文献价值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按照不同选本的角度,在仔细梳理各选本中尺牍文本与作家资料的基础上,再与目前可以搜集到的各种传世文本资料进行比对,略同求异,收遗辑佚,从“存文”与“存人”的角度出发,采用举隅的方式,挖掘出明末清初一批作家的散佚文本与其他文学资料,展现出清初尺牍选本文献价值之一斑。第七章从具体的尺牍文本出发,展现尺牍“写心”特色,具体分析、总结清初尺牍选本中所展现出来的明末清初士人各种心态。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表现出直面乱世的愤慨与沉郁、无法逃避的凄苦与悲凉、努力探寻人生的旷达与逸致以及发乎友情的真挚与谐谑等主流心态。此外,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不少士人们也在逃离现实或者陶然乎其中挣扎;面对江山易代与社会动荡,不少人存在着豪杰式的幻想;对于个人价值实现,不少人也有着功名追求的无奈与热衷。第八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清初尺牍选本中涉及文学艺术理论的尺牍,总结出清初尺牍选本中文学艺术理论的整体面貌。整体上,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论开始了对于明末文学的总结与反思。在诗文方面,尺牍中的文艺理论总体上还是覆盖在崇尚载道观的复古主张与强调个性主义的性情理论的争执之下。虽然也有第三方观点主张调和二家,试图走出第三条道路,但在理论认知上还不清晰,只有苗头,未成风气;在词论方面,数量丰富,表现出清人对词学理论的新认知与对于创作的重视态度,标志着清词开始兴起;在小说理论方面,集中于对小说风化作用的思考与批判;在戏曲理论方面,主要表现为清人对于明末戏曲的批判与思考,他们极为强调戏曲的风化作用,并在戏曲的创作上提出种种主张,标志着清初戏曲创作的复兴。第九章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诸选本中尺牍作品本身的文艺性。选本中的尺牍形式自由,体式多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游记、清言、骈赋三种小品形式,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艺术特色;选本中的尺牍小品总体上又有流派纷纭、各有所宗的特点,总体上可以总结为推崇公安、效仿竟陵、崇尚七子、注重现实、雅好谐谑五大风格流派;选本中尺牍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存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现手法。这四种表现手法在尺牍中被灵活运用,形成了尺牍小品不同的审美气质,主要有理胜、情胜、趣胜、气胜、韵胜等。第十章全面研究了选本中的女性尺牍。首先,分析了清初尺牍选家对于女性尺牍的认知与各选本中女性尺牍的分布状况,并对重点女性作家进行了简略考证与介绍;其次总结了女性尺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女性尺牍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英雄、大儒式的士人追求、封建道德践行的自觉、对文艺才能的强调、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人生情怀与感悟、爱情的表白等方面。在艺术上主要表现出境界偏仄、红颜士魂、以情动人,凄婉哀怨、语言精致典雅,文风纤秀的风格特点;最后对选本中女性尺牍思想价值、资料价值以及文艺理论价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