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0003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社会、经济、文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事务都能通过网络实现,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交易行为从现实生活拓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在虚拟财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同时,对虚拟财产的侵害行为逐渐猖獗。虚拟财产在网络游戏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发生的虚拟财产侵害事件也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的相关问题。第一章,虚拟财产的性质。阐述虚拟财产的概念、性质、属性等问题。目前,关于虚拟财产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虚拟财产是指任何兼具无形性和排他性的财产权益。第二种观点,虚拟财产是指虚拟空间内存在的一切数据资料,包括账号,虚拟装备,虚拟货币,QQ号码,邮箱等。第三种观点,虚拟财产是在网络游戏环境里,由游戏玩家控制的账号ID以及该ID在该网络游戏中拥有的虚拟物品。笔者认为,虽然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具有代表性,但仅将它限定于此太片面。虚拟财产,是存在于特定的网络环境中由数据编码组成的,具有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能用现有的衡量标准衡量其价值的数字化财产。这种特定的网络环境,具有持久性、封闭性、交互性。第二章,虚拟财产受刑法保护的必要性。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本章主要论述虚拟财产的正当性和受刑法保护的必要性。第三章,虚拟财产保护的立法现状及案例。目前,各国(地区)有关虚拟财产保护的立法都比较少,但是美国、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我国香港都出台了关于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规定或司法判例。我国大陆地区并没有关于保护虚拟财产的法律规定。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案例,但是很多学者都认为虚拟财产是“虚”的,不具价值。第四章,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入罪思考。分别讨论侵犯虚拟财产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的情况和法律适用。笔者认为虚拟财产具有财产的属性,与其他财产一样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侵犯虚拟财产触犯刑法关于财产犯罪的相关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定罪处罚。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行政处罚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陷,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形象。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出台首次不罚的规定,对行政相对人首次、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不予罚款处罚,而是采用教育警告的方式,努力将人性化执法、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与法定原则结合起来,以弥补现有行政处罚体系的不足。但是,由于各地的首次不罚制度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与成功经验的指引,理论界对该制度存在广泛的争议,实践中的
学位
民间借贷是一个横跨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民间借贷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融通资金、解决临时经济紧张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其重要性更加显著。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的有关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民间借贷的前途和前景如何是一个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农村大规模的民间借贷总
学位
学位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合同制度的核心,关系到劳动合同的内容和质量,是劳动合同履行的前提。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两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正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却非常低,这使得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积极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使得一些企业在需要人手的时候出现“招工难”等现象。
学位
阐明作为法院为明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事实而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加以引导的一种诉讼程序上的指挥权,最初出现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并被称作是保护当事人权利的大宪章。我国在成立之初受传统文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民事诉讼采取职权主导型的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诉讼价值观发生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民事诉讼机制作出相应的转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有限公司章程中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已被公司法所允许,实践中许多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制定出符合其需要的限制股权转让的条款。但正是由于公司法对“股权转让限制另有规定”的规定不明,使得股权在转让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纠纷。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强制收购离职股东的股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股权转让限制方式,审判实践中对此条款的效力判断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由此出现了一些同案不同判的案例。审判实践中,对于章程中规定强制收
学位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问题历来是刑法理论中的难题,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理论发展至今虽已近两个世纪,但其中的有些问题在理论上依然歧见纷呈、不甚明了,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本文以罪刑法定主义视野下的不纯正不作为犯为研究对象,其中涉及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刑法定主义的概念、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主义的冲突表现及立法消解、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规范结构、我国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立法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