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N02是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有较强溶藻活性的放线菌。将其发酵制备所得的溶藻微生物制剂已成功应用于滇池蓝藻控藻示范工程,本研究以该制剂为研究对象,并尝试了对其溶藻物质进行纯化与鉴定。分别用甲醇、乙醇、氯仿、乙酸乙酯、苯胺对其进行系列萃取实验,发现该活性物质易溶于水,能溶于甲醇和苯胺,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酸乙酯和氯仿,说明此物质亲水性强,极性与甲醇相近。将粗分离得到的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对液相条件进行探索,对馏分分段收集并进行溶藻活性测试。最后确定使用AgilentXDB-C18柱,流动相甲醇:水=15:85。液相色谱的紫外检测波长220nm,流速设置为0.4ml/min。每分钟收集一次,收集10分钟。馏分用氮吹仪吹干后分别加入藻液进行溶藻活性测试。在此条件下得出,6-7分钟馏分有明显的溶藻活性。将6-7分钟馏分用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使用Hisep C18-T2柱,在流动相水:乙腈=90:10,流速0.4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31nm的条件下,得到一个尖锐的单峰,收集单峰进行溶藻活性测试,发现有很强的溶藻活性,随后进行了液质联用检测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发现送检样品为混合物,其中包括了一个分子量为103~105的物质(片段)。用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AN02粉剂样品,使用global chromatography C18柱,在流动相甲醇:水=15:85,流速.1mL/min,柱温20℃,检测波长220nm的条件下,初期每隔1分钟收集一次,从第4分钟开始第26分钟结束,其中14-16分钟有明显溶藻活性后,缩短收集时间至每隔20秒收集一次,溶藻活性实验证明每瓶馏分都有溶藻活性且效果差不多,用分析型液相分析了6段馏分发现其组成成分差异不大,选择其中两个时段的馏分进行气质联用检测,推测两个时段的馏分均含有的分子量为102的物质(即液质中103-105的物质)为溶藻活性物质。大量收集单峰馏分对十种常见藻进行溶藻实验,并测定其EC50。结果显示,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溶藻活性最高,赤潮异弯藻、东海原甲藻次之,其余依次为牟氏角毛藻、集胞藻、微小原甲藻和织线藻,而对栅藻和普通小球藻均无溶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