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提升以及二孩政策的开放,双胎妊娠发生率升高。双胎妊娠存在更多风险因素,其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高于单胎,使得双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筛查成为产前检测领域热议的话题。目前针对双胎妊娠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筛查方法为超声和血清学筛查,这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均不理想。采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技术进行孕期筛查主要针对的是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筛查,尤其是对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三类:T21、T18和T13。然而,目前尚无法明确NIPT技术在双胎妊娠中的具体检测效果。为明确其实际效能,本课题归纳汇总了前期多个研究单位的研究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另外,目前尚没有针对双胎妊娠人群的NIPT筛查指引。本研究将在证实NIPT筛查效能的基础上借助华大基因NIPT双胎检测大数据对双胎妊娠染色体三体发生的潜在风险及检测时间窗等信息进行分析,为双胎妊娠受检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孕前保健及产前筛查指南。本组研究中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概括如下:依靠Google、Pub Med以及CNKI数据库平台检索并筛选出与T21、T18、T13有关且具备妊娠结局结果验证的非重复性案例。分析NIPT在检测T21、T18和T13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随后,基于所在单位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的31997例双胎NIPT检测数据,分析年龄、BMI、检测时间窗等因素对双胎胎妊娠检测结果的影响。本组研究结果如下:1.本组研究共纳入有效研究类文献10份,纳入含妊娠结局验证结果的总检测人数为5217例。10项研究在选择患者、检测指标、参考标准及流程与检测时间安排四个方面均存在偏倚风险,其中患者的选择方面偏移风险最大。纳入69份具有T21阳性验证结果的数据,敏感性为98.2%(95%CI,0.832-0.998);特异性为99.95%(95%CI,0.997–0.999);PPV和NPV分别为98.55%(68/69)和99.92%(5144/5148);各研究的非均质性评价结果分别为0.021和0.013,组间异质性低。纳入20份具有T18阳性验证结果的数据,检测敏感性为88.9(95%CI,0.648–0.972);特异性为99.97(95%CI,0.997–1.000)。PPV和NPV分别为95%(19/20)和99.99%(4040/4141)。非均质性评价结果分别为0.008和0.003,各组间异质性低。在检测T13方面纳入具有阳性验证结果的受检者总例数为4例,无法进行效能的统计学评估。2.9489例检测结果显示BMI偏高组(0.19%)或偏低组(0.15%)与BMI正常组(0.24%)的检测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双胎妊娠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阳性率在26岁~29岁区间内为0.10%,显著高于单胎0.02%;在30~34岁之间单、双胎无显著差异。孕早期检出率比孕中后期检出阳性率高;孕12周(0.69%)与孕13周(0.51%)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孕16周(0.10%)和孕17周(0.11%),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NIPT在检测双胎妊娠T21和T18方面性能表现均比目前其他在用产前筛查方法好,其中T21筛查精确度高,可达单胎筛查水平。说明该方法适合在双胎产前筛查中推广应用,在T13方面的效能尚无法给出结论。生育年龄是双胎妊娠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议26岁以上双胎妊娠者在孕早期接受NIPT筛查。双胎妊娠者建议在孕早期(以孕12周及13周为最优)行NIPT检测。本组同时建议NIPT检测与其他筛查手段联合应用,可以为临床诊断及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综合判定依据。